下午,皇宮,在東郊誓師歸來的皇太子,聆聽父親的教導。
誓師即戰前動員,如今是夏末,楚國即將發動對周國的戰爭,趕在秋收前,攻入關中,也好“就食于敵”,減輕后勤負擔。
這也是平定天下之戰,只要滅了周國,天下就統一了。
雖然李笠也參加了誓師大會,對于兒子,該交代的已經交代了,該布置的,也都已經布置了,但還是放心不下。
所以不忘提醒:“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你明白這句話的意思么?僅就打仗而言。”
李笠這么問,李昉想了想,回答:
“最重要的就是打勝仗,只要打了勝仗,那么主帥在這個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失誤,以及犯下的一些錯誤,都不算什么。”
“可一旦打敗仗,什么雞毛蒜皮的事情都會被別人拿來說。”
李笠又問:“舉個例子?”
李昉回答:“漢時,霍去病率軍深入大漠,追擊匈奴主力,多有不恤兵卒之舉。”
“譬如吃不完的酒肉寧可倒掉、扔掉,也不分給啃干糧的將士。”
“繳獲的糧草,因為嫌礙事,不想拖累行軍速度,寧可遺讓將士們餓肚子,也要遺棄。”
“可他就是能打勝仗,封狼居胥,立下不世之功,跟著他拼命追擊敵人的將士們,也因此各有功勞,所以,誰還在意這些?”
“相比之下,李廣這名宿將,人生際遇卻有不同。”
“李廣善待士卒,為將廉潔,常把自己的賞賜分給部下,與部下同吃同飲,凡事能身先士卒。”
“行軍遇到缺水斷食之時,見水、見食,士卒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邊,士卒不全吃遍,他不嘗飯食。”
“李廣愛兵如子,對士卒寬緩不苛,所以部下都甘愿為他出死力。”
“但是,他在和匈奴的戰爭中,總是打不了大勝仗,還經常迷路失期,因為沒有過硬的軍功,所以即便名氣再大,也無法封侯。”
“李廣郁郁不得志,最后一次迷路失期,不愿面對主帥派來責問的使者,自盡。”
李昉說完例子,總結:“帶兵打仗,最重要的一點,是打勝仗,主帥為了打勝仗,可以做許多事,但無論做什么事,都必須以打勝仗為目標。”
“如果打不了勝仗,什么都是虛的,名氣也好,聲譽也罷,不過是鏡中花,水中月。”
李笠見兒子有如此覺悟,點點頭:“沒錯,你此次掛帥出征,絕不可瞻前顧后、畏手畏腳,一切,都要以軍事勝利為優先。”
“不要為了顯得自己仁厚,就下達一些奇葩的命令,譬如只要守軍投降,就不得攻城,哪怕己方將士正在攻城也得停下來。”
“不要為了顯得自己能耐,偏不按參謀部擬定的作戰方案指揮,偏要突發奇想,搞什么奇兵。”
“也不要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想要打一場十全十美的勝仗。”
“為帥者,指揮作戰時,切忌心神不定,什么都想要,什么都要顧及,結果什么好都沒撈到。”
李笠說著說著,覺得自己愈發顯得嘮叨,便舉了個簡單的例子:“水里有魚,鯉魚、鯇魚、烏鱧等等,很多,到處亂串,而你手中只有一桿網兜,是沒法全都撈上來的。”
“你看著水里的魚,或許會想今日吃什么,是糖醋鯉魚?紅燒鯇魚?酸菜烏鱧?”
“你拿著網在猶豫,結果魚很快跑光了,你兩手空空,晚上就只能喝白粥。”
“別想那么多,照著最大的那一條下網,網上來了,再網第二條,等收工了,看魚簍里有什么魚,再想晚上做什么菜。”
這樣的比喻簡單易懂,李昉明白父親的擔心,再次表態:“父親放心,孩兒知道輕重。”
李笠繼續說:“你知道就好,此次出征,你多聽聽參謀們的建議,一定要記住,打勝仗,是你最需要的東西。”
“其他什么仁厚之名,什么愛民之心,莫要想那么多,待得拿下周國,凱旋歸來,你什么美譽都有了,不用費心思弄那些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