渭水南,華陰,城外軍營,周軍主帥尉遲迥看著遍體鱗傷的侄子尉遲運,眉頭緊鎖。
尉遲運帶兵去救朝邑,結果打了敗仗,在左右的護衛下奮力突圍,雖然身上多處受傷,但好歹活著回到華陰。
醫師已經仔細看過傷情,斷定尉遲運身上多是皮肉傷,沒有傷到要害,當無性命之憂。
至于打了敗仗...
尉遲迥覺得侄子碰到強敵后,還能活著突圍回來報信,已經是老天保佑,敗給如此強勁的對手,只能說是盡力了。
他和侄子說了幾句,又吩咐醫師好好照料,離開帳篷。
外面朝霞滿天,天色大亮,看來會是個好天氣,但尉遲迥的心情卻是烏云密布。
戰事不利,楚軍的攻勢十分犀利,兩路大軍已經攻入關中。
潼關失守,朝邑淪陷,朝廷苦心經營的兩處據點,在楚軍面前如同紙糊一般,這讓尉遲迥心情極差。
朝邑淪陷,西面同州州治武鄉,也撐不了多久;
楚軍破了潼關,距離華陰,已經不遠了。
他率軍駐扎于此,本意是同時策應朝邑和潼關,可兩處地方短時間內相繼失守,華陰大軍連救都救不及。
接下來,兩路楚軍南北并進,他在華陰根本就擋不住。
那么,穩妥的辦法就是立刻后撤,放棄華陰,放棄長安以東地區,收縮兵力至長安。
背靠長安城,和來犯之敵決戰。
尉遲迥走在營中道路,看著兩旁正在吃朝食的兵卒,看著規模龐大的軍營,眉頭依舊緊鎖。
如今的形勢,比當年沙苑之戰時還要兇險,因為他的對手,已經不能以“常理度之”。
對方不僅兵強馬壯,還有威力巨大的兵器助戰,攻防兼備,是前所未有的強軍。
比起高歡當年的大軍,楚軍實力明顯更強,而令人頭疼的是,楚軍內部并沒有什么將帥不和等內患可以利用。
一開始,尉遲迥得知楚軍主帥,居然是其國儲君時,還覺得己方或許有機會。
畢竟太子掛帥出征,顧慮頗多,既要操心前線戰事,又要時刻關注京城動靜。
關鍵時刻很容易因為瞻前顧后,導致行事猶豫、錯失戰機。
亦或是某些人,為了貶損太子威望,故意做些手腳。
但是,幕僚們分析,楚國太子此次出征,其父安排周詳,既有丈人在河東策應,又有姨父在洛陽支持,所以很穩。
那么,楚國國主讓其太子掛帥出征,必然是為了立威,也好將來繼位后,鎮得住開國勛貴。
所以,楚國國主必然對此次西征志在必得,安排最厲害的兵馬,打仗最穩的將領,給兒子鋪路。
現在看來,以楚軍的實力,確實不需要什么奇謀,只需要穩扎穩打,沿著大道向長安推進即可。
面對這樣的對手,面對這樣的打法,尉遲迥覺得自己縱然想破頭,也想不出破敵之策。
想到這里,尉遲迥停下腳步,抬頭看著藍天白云。
事已至此,華陰已經沒有必要守了,硬要守,只不過是把最后的家底全都輸光。
思來想去,想要扭轉危局,也就只有寄希望于表兄宇文護的那個對策了。
來到大帳,諸將已經到齊,尉遲迥看著這些久經戰陣的宿將,良久,終于下了決心:
“全軍撤退,把帶不走的輜重、物資,全都燒了!!”
。。。。。。
潼關,關隴道行軍總督行轅,行軍總督、皇太子李昉,在大帳里聽參謀部諸位參謀分析戰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