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昉不敢想象若刺客得手,父親遇刺身亡后,會是什么局面。
毫無疑問,他必須立刻趕回開封,至于前線戰事....就只能交給長史,交給參謀部。
他即便及時趕回去,繼位,接下來,要如何穩住局勢?
那些臣服于父親的人,未必信服他這個“孺子”,尤其前朝(蕭梁)舊臣,這些人當年既然能夠拋棄蕭氏,之后拋棄李氏,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這件事(皇帝若遇刺身亡)的后果,不能深思,因為越想就越讓他后背發涼。
所以,李昉慶幸之余頗為惱怒:等拿下長安城,幕后主使,決不輕饒!!
他心中下了決心,怒火蹭蹭蹭竄起來,但很快恢復理智。
先打贏再說。
李昉再次看起那“鳥瞰圖”,李昉的思緒,飛到了渭北大營。
他是掛名主帥,具體軍務,由長史主持,必要時,才會對參謀部做出指示,而具體作戰,也是參謀部來指揮。
所以,他不會出現在前線,不需要現場指揮。
那么,在兵力有限的情況下,兵馬集結在渭北大營,灞橋東的大營必然成為空殼。
這么安排,就是為了避開灞水上游白鹿原附近的蓄水堰壩。
參謀們認為,不值得為了那個堰壩投入過多的精力和兵力,不需要浪費時間,跟著周軍的“節奏”打仗。
己方不如直接在灞水入渭水河口的上游、長安北側,對長安發動進攻。
如此一來,駐扎白鹿原的周軍,就只能作壁上觀,周國等同于損失至少三分之一的兵力。
而己方灞橋大營,雖然是個空殼,但靠著火炮組成的防御陣地,完全可以擋住周軍的猛攻。
所以,他可以在灞橋大營待著,等決戰的結果。
這種等待,讓李昉坐立不安,他雖然對官軍的實力有信心,但負隅頑抗的周軍,或許會爆發出驚人的戰斗力。
決戰會打成什么樣子,他心里沒底。
己方分兵,在渭水北岸扎營,周軍必然有所防備,事實也是如此:周軍在渭水南岸打下許多木樁,又挖掘壕溝,各類防御工事一應俱全。
官軍得先過渭水,突破“木樁陣”,才能初步在南岸安穩腳跟。
但周軍不可能等著楚軍從容過河,必然全力撲來,惡戰在所難免,打起來后,戰事會順利么?
李昉想著想著,坐不住了,起身在帳內來回走動。
他真想親臨戰場,親眼看戰局發展,而不是在另一個地方坐等,等著人來通傳戰報。
“轟”,西北方向有雷聲傳來,李昉立刻走出大帳,循聲望去。
現在頭頂上是藍天白云,不可能是天上打雷,所以這聲音必然是炮聲。
李昉再次掏出懷表,看了看時間:現在是十一點正。
炮聲來自渭北大營方向。
決戰,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