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桿上了套筒式刺刀的火銃,長度不過一丈,和一般的格斗短矛長度差不多。
火銃銃身不及矛桿光滑、平值,分量又明顯重許多,所以,單人格斗時,上了刺刀的火銃并不是好的格斗兵器。
但成千上萬的火銃兵,在三段射之后,端著刺刀發動驚濤駭浪般的沖鋒時,無人可擋。
見識過三段射威力的周兵,大部分當場陣亡,亦或是身負重傷,倒地呻吟,無法將威力告訴后面。
后排的周兵,不知道前面發生了什么,卻看見前方突然空了:大量同袍倒下,滿是鮮血。
隨后,濃煙中寒光閃爍,無數楚兵呼喊著“殺!”,端著“短矛”沖了過來。
仿佛黑夜里的猛獸,踩著無數人的尸體,渾身沐浴著陣亡者的鮮血,露出鋒利的爪牙,向他們撲來。
周兵們的戰斗意志,被滿地的尸體,以及呼喊著沖鋒的敵人擊潰,剛和楚兵接觸,瞬間就被打崩。
無數人扔下手中兵器,掉頭就跑。
前沿的兵往后跑,反推著后方的兵一起跑,驚恐如同漣漪般向后擴散,偌大軍陣逐漸崩潰。
跑得慢的人,被楚兵追上,胸膛被刺透,哀嚎著倒下,其他人見狀跑得更快。
呼喊聲,哭喊聲,如同雨天的雨聲般不斷響起,潰散的周兵為了逃命,開始相互推搡、踐踏,而發動刺刀沖鋒的楚兵,卻漸漸放慢腳步。
一度散亂的沖鋒陣型,隨著敵軍的潰散,開始有意識的重整。
沖得太靠前的隊伍,聽到號令,向后收縮。
跑得較慢的隊伍,加快步伐,和其他隊伍對齊。
橫陣再次成型,分成前后數道,各隊伍維持著小跑速度,以數道相對平直的直線,緊跟著潰兵,平推過去。
沖鋒依舊在繼續,雖然速度慢了些,卻是以不可反抗的威壓之勢,壓著潰兵倒卷其后軍,迫使越來越多的人潰逃。
此為騎兵戰術“倒卷珠簾”戰術的步兵版本,不是以直接殺傷為目的,而是迫使潰兵裹挾更多的兵潰逃,以達到事半功倍之效。
效果很不錯,楚兵以不占優勢的兵力,全線擊潰、追擊周兵。
追著追著,距離后方越來越遠,出現了明顯的空檔。
空檔出現了,潛伏已久的狼群,忽然發力,從側翼撲向追逐獵物的獵人。
這是另一波周軍騎兵,抓住機會投入作戰,他們目睹了前軍騎兵沖擊敵陣、卻消失于煙霧、火光中的慘狀,也目睹了己方步陣崩潰的敗局。
卻高聲呼喊著,駕馭坐騎,向對方身后露出的巨大破綻疾馳而去。
這破綻,竟然沒有騎兵遮擋,因為騎兵還沒完成渡河。
敵軍渡河,步兵可以快速跨越壕溝、障礙,但騎兵并沒有做到,所以,這些楚兵并沒有足夠的騎兵護著側翼。
在側翼沒有可靠保護的情況下,純粹的步陣還敢和后方拉開這么大距離,將碩大的后背展露無疑。
這在合格的騎兵將領看來,就是己方扭轉戰局的巨大良機。
機會稍縱即逝,從長安西側迂回的周軍騎兵,很快分成數股,由戰場西側斜插,直奔東南面楚軍軍陣側翼。
他們的出現,已經被楚軍注意到。
號角聲中,向南追擊的楚軍橫陣放慢速度、停下,然后快速變陣:
原本就分為前后數道直線的大陣,兩端開始“閉合”,由幾道平行線,閉合為一個個空心長條矩形。
隨后,這長達數里的矩形,中間多個位置“裂開”,隨后由一個大矩形,分裂為數個小矩形,即空心方陣。
變陣的速度很快,當周軍騎兵開始全力沖鋒的時候,變陣完畢的一個個空心方陣里,火銃兵已經端起火銃。
本來是后隊的他們,一直沒有開火,所以沖鋒時,是斜端火銃,跟在后面推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