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日后,清晨,長安東,清明門處人山人海。
身著紅色戎服、玄色鐵甲的楚軍將士,不僅在城頭站立,又在清明門外道路兩旁列隊,威風凜凜,氣勢如虹。
舉目望去,一片紅黑。
道路東端,楚軍將帥云集,同樣一身紅黑的皇太子李昉按刀而立,背東面西,看著前方清明門。
因為心中激動,所以呼吸有些急促。
李昉極力壓制著心中的激動,看著清明門緩緩打開。
門開了,出現一個瘦小的身影。
那是一個少年,扎著發髻,光著膀子,雙手反綁,口中銜著一個黃色包裹,緩緩向前走來。
身后,跟著一個成年人,約六十來歲年紀,其人身著白衣,拉著一個兩輪車。
車上,放著一副棺槨。
后面,跟著許多人,全都身著白衣,有幾人推著那載著棺槨的雙輪車。
萬眾矚目之下,少年帶著這一群人緩緩向前走,道路兩旁的楚軍將士默默看著,表情各異。
他們浴血奮戰,為的,不就是看到這個場景?
李昉見著此情此景,腦海里浮現出四個字:面縛輿櫬。
面縛輿櫬,即反綁雙手(面縛)面向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交出所有權力(銜璽);
拉著棺槨車(輿櫬),表示自請受刑。
所以,面縛輿櫬,為君王戰敗投降的儀式。
《左傳》對此有記載,而三國時期,蜀漢滅亡時,劉后主就是這么出城投降的。
當然,還有另外幾種投降儀式,譬如“肉袒牽羊”。
無論哪種儀式,都是同樣的含義:屈辱。
當初,李昉看書看到“面縛輿櫬”這個詞的時候,就已經感受到面縛輿櫬有多么屈辱:一副君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模樣。
亡國之君,以卑微的姿態向敵人投降,任由對方處置,這是屈辱;
國家滅亡,宗廟被毀,這是屈辱;
后宮被人當做戰利品,予取予奪,這是屈辱;
淪為階下囚后,寄人籬下,仰人鼻息,為了保命,還得裝瘋賣傻,如劉后主般說什么“此間樂,不思蜀”,還是屈辱。
他想起了父親的教誨:“男人,守不住自己的家業,保不住自己和兒子的性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女人被別人抱上床,這就是屈辱。”
“治家也好,治國也罷,落到如此下場,很光榮么?”
李昉當然不覺得光榮,父親的教誨,時刻謹記在心,所以下定決心,自己決不能成為失敗者,要成為勝利者。
失敗者的感覺是屈辱,而勝利者的感覺,是征服的愉悅。
征服的感覺有多么愉悅?他現在深刻體會到了。
看著那少年晃悠悠走向自己,看著那執政多年的宇文護,吃力的拉著棺槨車,向自己走來。
征服的愉悅感覺,讓李昉覺得渾身沒有一個毛孔不舒坦,沒有一寸肌膚不快活。
李昉的心跳不可抑制的加快,呼吸開始變得困難,胸中有一種莫名激昂的情緒在聚集,讓他胸膛發脹,想要拔刀,仰天長嘯。
“殿下。”旁邊一句輕聲提醒,讓李昉回過神來。
對方大勢已去,國主主動投降,免去了雙方不必要的傷亡,他必須以禮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