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然,這場體面的受降儀式,就會變味。
畢竟,開門投降的一系列儀式,雙方已經事前約定好“流程”,他必須按照“劇本”進行。
然后,傳檄各地,包括隴右地區,讓這些地方知道,長安易主,周國國主已經投降了。
接下來,無論各地周國官員是否投降,官軍的前進腳步不會停止。
李昉不等周國國主走到面前,迎上去,接過對方口中銜著的玉璽(用黃布包裹),轉交給左右。
又接過左右遞來的衣服,給這可憐的少年披上。
說了幾句場面話,安慰一下這個渾身發抖的孩子。
然后,命人將周國執政宇文護拉來的棺槨,直接推到旁邊,一把火點燃,當眾焚燒。
即對投降者寬大處理的意思。
因為倒了火油,所以棺槨瞬間燃成火炬,火光照亮了周國國主宇文贄以及宗室們那蒼白的臉。
也照亮了宇文護的花白頭發。
他看著那燃燒的棺槨,以及瑟瑟發抖的少帝,心中悲涼。
巨大的屈辱感油然而生。
雖然投降是無可奈何,是為了保住自己及家人性命,但如果有得選,他是不想這樣的。
然而不這樣不行,多少人想讓他死。
棺槨在燃燒,宇文護心中的執著,也在燃燒。
他叔叔辛辛苦苦為家族打下來的基業,就這么完了。
他背負罵名,辛辛苦苦苦守護了二十年的江山,毀于一旦。
唉....
心中悲憤不能過于表露,宇文護只能低著頭,聽楚國皇太子說場面話。
卻無意中瞥見旁邊豎著幾個支架,上面斜放著木板。
有幾個文吏站在支架后,于木板上動筆。
宇文護覺得奇怪:這是在干什么?
。。。。。。
開封,皇宮,李笠拿著一份報紙,端坐不動,不住傻笑。
報紙第一版,標題十分顯眼:《關于我兒子在長安東門受降時非常威風這件事》。
不不,這是李笠腦海中的報紙標題。
報紙上的真實標題是“周國國主出城投降,官軍收復長安!!”
李笠當然不是現在才知道捷報,但是,公開發行的報紙所刊載的“新聞”,同樣讓他激動萬分。
標題中,用的是“收復長安”,而不是“攻克長安”,這是一個很講究的詞:
收復,意味著把丟失的地方拿回來,只有“中原正朔”,才能對長安用“收復”這個詞。
什么是中原正朔?
漢-魏-晉-宋-齊-梁-楚,代代禪讓,天命傳承,如今楚國不是“中原正朔”是什么?
但李笠的關注點完全不在內容,而是結果:我兒威風啊!在長安城外受降啊!可威風啊!!
就問你們羨慕不羨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