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何,是漢高祖微末時就結識的熟人,為沛縣元從,他尚且要自污,要隨機應變以自保,其他人,再不知進退,真就是自尋死路了。”
“漢高祖的連襟以及同鄉樊噲,算是自己人了吧?漢高祖因為忌憚皇后呂雉,擔心外戚尾大不掉,加上身體不適,擔心死后樊噲為呂氏爪牙,便派人去殺樊噲。”
“也虧得派去的陳平多了個心眼,妥善處置,樊噲才保住一命。”
說到這里,彭均看著兒子,意味深長的說:
“父親是皇帝連襟,也是同鄉,如果皇帝對黃家起了戒心,要剪除外戚羽翼,我也會跟著倒霉,所以,平日里行事一定要注意。”
“不可飛揚跋扈,不可托大,一定要知進退。”
他讓兒子們多讀書,不單是為了兒子有文化,也是為了讓兒子們能夠從史書里學到為人處世的方式,“知進退”。
漢高祖和沛縣元從之間的故事,就很值得他引以為鑒,因為李笠和他們這些人的關系,真的很像漢初君臣的關系。
即便李笠不是薄情寡恩的人,可自古以來的皇帝,行事多是薄情寡恩,彭均看史書看多了,越看越心驚,覺得當了皇帝的人,遲早會性情大變。
正所謂“伴君如伴虎”,他自然要為自己和兒子做打算。
彭均自己可以做到“知進退”,卻擔心兒子闖禍。
所以,要求兒子們平日里行事低調些,莫要仗著自家出身不得了,就為所欲為。
“陛下出身微寒,重情義,體恤百姓,同時,恨飛揚跋扈之人,恨他們魚肉百姓,恨他們恃寵而驕、得寸進尺。”彭均輕聲說著,彭憲認真的聽。
“父親雖然是陛下元從故舊,開國勛臣,但也不能仗著身份為所欲為,你們更是如此。”
“記住,陛下是個很講原則的人,他說過讓勛臣們富貴,就一定會讓勛臣們富貴,可一旦有人踩了陛下的底線,陛下要做處置,是不會猶豫的。”
“孩兒明白。”彭憲點點頭,他當然明白父親讓他看《漢書》的用意,所以不會如同書呆子般死讀書。
彭均卻搖搖頭:“你不一定明白,你現在明白的這些,無非有助于自保,但將來想要道路通暢,還要多琢磨、多長一些見識。”
“陛下的雄心壯志,細節方面,外人很難看清楚,只有用心去想,才能想通。”
“孩兒也有琢磨過的。”彭憲覺得自己的心里話,有時該適當說出來。
“你說說看。”
“是,孩兒以為...”
彭憲認為,皇帝是個“拎得清”的人,對開國勛臣,該給的富貴,都給。
但也三番五次“提醒”,提醒勛臣們“一定”要管束家人、部下,不得行為非作歹之事。
這種“提醒”的分量有多大?
看梁、武兩家一直以來都是低調行事的模樣,再看外戚黃家那與人相處時“慈眉善目”的作風,就能明白這“提醒”的分量有多大。
梁公和武公,是皇帝兒時玩伴,皇后是皇帝枕邊人,所以他們明白皇帝到底是怎么樣的一個人,也明白踩皇帝“底線”的后果是什么。
所以,如果有勛臣子弟敢亂來,鬧得太過分了,皇帝真是會殺人的。
彭家也不例外。
而且,皇帝為了加強皇權,削弱任何可能對皇權造成的威脅,做了各種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