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皇帝故意放縱宗室、權貴、高門甲族,以此作為“賄賂”,換取對方的“和和氣氣”。
事實證明,這樣的賄賂,不僅收買不了富貴人家的人心,還會讓這些人愈發肆無忌憚,橫行無忌,魚肉百姓。
倒霉的是百姓,日子越過越苦的是百姓。
本來,富貴人家奢靡的生活排場,和食不果腹的窮苦百姓生活就形成了鮮明對比,其門下走狗、惡仆橫行霸道,貴人們肆無忌憚的欺侮百姓,更是激起滔天怒火。
所以,當侯景做亂時,短時間內就“一呼百應”,聚集大量兵卒。
攻入建康后,侯景宣布釋放奴婢,又吸引了許多人做馬前卒。
這些人投奔侯景,未必是認同侯景的主張,而是因為侯景至少給他們機會,一個做人的機會。
前車之鑒,當為后人警醒,彭均完全理解并贊同李笠明正典刑、約束富貴人家子弟的各種制度。
他不是一朝得志就作威作福的人,平日里行事,循規蹈矩,也多次“提醒”親朋好友,千萬別在外面打著他的旗號,為非作歹。
剛開國時,確實有不少鄱陽子弟,或者徐州舊部,自認為是帝鄉人、從龍舊部,便端架子,要特別待遇,要如何如何。
沒多久,消停了。
畢竟,連梁、武、黃、彭四家都低調行事,無論是在京城(行在),還是在鄱陽,都嚴格約束家仆、舊部,下面的“帝鄉人”、“從龍舊部”,有什么資格要特別待遇?
更別說李家自己,也嚴格約束家仆,皇子、宗室們一點也沒有為所欲為的跋扈樣子。
在鄱陽的“皇莊”以及各類產業,無論管事還是尋常小仆,出門在外,見了人都是和和氣氣的,不知道的,還以為是哪家小門小戶的家仆。
皇帝帶頭做榜樣,元從故舊們跟進,上梁正了,下梁就不會歪,勛貴、官宦子弟也就老老實實跟著“遵紀守法”。
但是,以后呢?
皇帝再怎么發狠,也是個念舊情的人,彭均知道即便自己某個家人犯了大錯,只要不是過于惡劣,李笠終究是會看在他面子上,適當從輕發落。
可將來,他不在了,李笠也不在了,新君即位,會怎么看這些目無法紀、為所欲為的勛臣子弟?
他的兒子,和新君是表兄弟關系,可那又如何?
涉及權力的斗爭,哪怕是親兄弟都會痛下殺手,何況表兄弟?
說了一通,彭憲見父親心情不錯,便問:“父親,陛下去關中,是不是關、隴有什么風吹草動。”
“這是國事,你一介白衣,不得過問。”
“是、是,孩兒明白了。”彭憲有些訥訥,彭均見狀,口風松了些:“陛下不怕關隴地區有人造反,但懷著治病救人的宗旨,還是要防患于未然。”
“畢竟,自己在家里內訌沒意思,真要在家里打起來,無論誰打贏了,家里的壇壇罐罐也都打破了,那又是何必?”
“真要打,還是打外人比較劃算。”
“當然,若是還有人執迷不悟,不知進退,那就是自尋死路,怪不得朝廷手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