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泉往南(東南),是碎葉城,然后是大清池,然后是凌山,然后才到俱毗羅城。
楚軍要從北來,就得先到千泉,或者至少到碎葉城,可要是到千泉或碎葉城...這些楚軍到底是從哪里過來的!
達頭可汗想不明白,對面騎兵人數眾多,看樣子,大概是依附于楚軍的草原部落兵。
兵力對比懸殊,他已然看不到突破攔截的希望。
只能揮舞佩刀,咆哮著,懷著阿史那氏的榮耀,向敵人發動最后的沖鋒。
北面,騎馬駐足土坡上的磧北道行軍總督王琳,看著南面突厥大營處塵土大作,爆炸聲此起彼伏、火光不斷閃爍,忽然覺得胸中郁悶之氣消散得無影無蹤。
阿彌陀佛,我這一路顛簸過來,再找不到敵人主力,哪有臉對全軍將士!!
雖然他不明白,為何突厥達頭可汗從白山跑到西邊的俱毗羅城,但是,萬里奔襲、接連撲空后總算是撲中獵物,這次出擊真的值了。
第一次撲空,是磧北的于都斤山,那是早年突厥王庭的所在地。
然而阿波可汗不在那里,所以,從代朔、幽燕出擊的騎兵,實行方案二。
方案二,在于都斤山轉向西,橫跨數千里,往蔥嶺而來。
這條路,中原騎兵從沒走過,也虧得婁定遠舉薦的那幾個粟特商賈給王琳帶路,楚軍騎兵好歹沒走歪。
結果到了蔥嶺“遠郊”,得知阿波可汗的王庭已經南下,到了南邊龜茲國附近,而西部可汗——達頭可汗的王庭,在西邊千泉一代。
王琳選擇去千泉,畢竟千泉那邊不可能想到會有中原騎兵跑過來,達頭可汗必定會被他打得措手不及。
至于在白山一帶的阿波可汗,就留給皇帝來解決。
想到這里,王琳看向南方。
他的出擊,是早就計劃好的,不過,皇帝出巡關隴前,派人給他送來新的計劃,以作補充。
新計劃,是皇帝出巡、抵達隴右后,想辦法“搞事”,吸引突厥的注意力,使其看向南方河西一帶。
以便孤軍深入的磧北道行軍,有機會從阿波可汗背后(北面)尋找新的戰機。
但是,臨機決斷全看主帥王琳。
皇帝的新計劃里,有個備用“救急對策”,即磧北道行軍可以往瓜州敦煌撤,那里,必然有接應。
王琳回想著李笠的親筆信內容,看著南面蒼茫大地,心中一動:所以,南邊真的有友軍佯動?
但又難以置信:按向導的說法,俱毗羅城南邊的南邊,隔著大磧,好像是于闐吧?
于闐再往南,是綿延大山,翻過大山,是吐谷渾的地界吧?
那里怎么可能會有友軍?
但事實就是達頭可汗突然率部從千泉南下,到白山和阿波可汗回合,導致他又撲了個空。
長途奔襲,接連撲空,王琳只覺進退兩難,但是,大軍空手而回真的不像話。
磧北道行軍一路向西,單單跑死、累死的馬就不少于兩萬匹,此次真要是無功而返,助戰的契丹各部、草原各部以及邊地豪杰們,下一次就不會跟著來。
于是,自覺身子骨已經被長途顛簸顛得有些松垮的王琳,咬牙揮師南下。
過碎葉、大清池、凌山。
現在,王琳看著眼前已然為己方控制的戰場,長舒一口氣。
下令再次吹響號角,然后,策馬前進,帶領左右沖鋒,給突厥大營補刀。
看著眼前的塵土飛揚,以及茫茫大磧,還有開始西斜的太陽,他想起李笠在信中,描繪的邊塞風景: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