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正天塌下來,有你這位皇帝故交扛著,我們就不用擔心什么。
李旿見“王公”如此有擔待,心中的糾結,很快消散。
確實需要見好就收,不然賭紅了眼、不斷下注的后果,極有可能是滿盤皆輸,先前贏回來的,全都吐出去。
“我知道諸位或許認為,機不可失,失不再來。”王琳就自己的決定,向諸將進行解釋。
“但是,我軍軍力疲敝,磧北道行軍奔襲近數千里,跑死的馬都不下兩萬匹,南來諸軍,橫跨海西、大磧,累死的馬,也有上萬匹之多。”
“雖然可以從繳獲里補充馬匹,但是,不能再耗下去了,且人、馬的補給是個問題。”
“若各部分散到諸國就食,極易為人逐個擊破,畢竟這些小國之前還臣服于突厥,急切間,不敢倒向官軍。”
“突厥雖然歷經慘敗,但余眾仍多,只不過是被打散了,假以時日聚集起來,亦能伺機反撲。”
“我軍在這里,并無可靠之營地可以讓人、馬好好休息,而且攜帶大量戰利品,動起來,會很慢。”
“將士們辛辛苦苦殺敵,好不容易得了戰利品,讓他們全扔了,再和突厥人周旋,恐怕士氣會低落。”
“以上總總,都不利于我軍長期逗留此處,所以,得趁突厥人自顧不暇之際,及早撤軍。”
“若陛下降罪,我來承擔。”
王琳說完,李旿也表態:“寡人以為,王公所言甚是,如今之計,當以全軍將士們平安南返為先。”
“若陛下降罪,寡人會與王公一道承擔,諸位勿憂。”
皇子也這么說了,將領們自然更不會有意見。
只不過,高昌國國主的態度實在是讓人惱火:一直關閉國都城門不出,不戰,不降,不和,也不回應官軍的喊話,拽得跟什么似的。
所以將領們覺得不教訓一下高昌國主就走,那就是縱容對方的狂妄自大。
對此,王琳不以為意:
“小國的生存之道,當然是依附于強者,他們不清楚官軍能在這里待多久,當然不敢輕易表明態度,否則一旦突厥人卷土重來,他們就會倒霉。”
“朝廷將來若要經略西域,自然會派兵馬常駐這一帶,他們有了依靠的大樹,自然會卑躬屈膝,若到那時還不知好歹,破城,又能有多麻煩?”
議事結束,諸將散去,王琳見左右無人,再次問李旿:(李旿)此次出擊,皇帝有沒有“特別的交代”。
李旿搖搖頭:“沒有,只說以殲滅敵軍主力為優先,至于攻城略地,除非有助于殲敵,否則沒有必要。”
“那陛下若知道,官軍取得如此大捷,會不會..”其實王琳還是有些在意這一點,畢竟李笠再怎么料事如神,恐怕也不會提前料到突厥人會敗得這么慘。
突厥人敗得這么慘,確實是楚國“趁火打劫”的好機會,要是李笠得了捷報后忽然改了主意,要銳意進取、經略西域...
但作為主帥,必須有擔當,不能因為揣測上意,就透支軍力,置那么將士于陷境之中。
李旿想起父親的叮嚀,回答:
“王公放心,臨行前,陛下反復交代過。”
“中原紛亂近三百年,好不容易統一,各地百姓需要休養生息,不能老是打仗,當然,適當的打一些仗也是可以的,但要把握一個度。”
“要讓百姓切身體會到,天下統一,亂世真的結束,太平日子來了,可若是不斷打仗的話,這算什么呢?”
“統一前,總是打仗;統一后,還是總打仗,那么,對于百姓來說,這個中原統一,不就是白統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