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麗河谷,在天山北麓烏孫故地,距離高昌很遠,距離中原西陲——瓜州更遠,那么,為何這地方會突然冒出一群楚兵、把逃跑的突厥可汗擋下呢?
李旿想不明白,不過,當他的行軍與磧北道行軍會師后,心中疑惑得到解答:
磧北道行軍自東而來,曾橫穿烏孫故地,所以,留有小隊扮做牧民,在伊麗河谷一帶偵查敵情。
沒想到,誤打誤撞,攔下了突圍逃跑的突厥可汗——阿波可汗。
兩支隊伍一起抓住了阿波可汗,這功勞該怎么算?
只能留給皇帝決定,李旿現在和其他將領一起,在高昌地界的營地,迎來了被俘的突厥可汗:阿史那大邏便。
突厥王族姓“阿史那”,但阿波可汗的名有些奇特,李旿之前聽人介紹過這位名字由來。
大邏便,或稱“大羅便”,為草原語言中的一個詞匯之音譯,這個詞是“酒器(角狀且粗短)”的意思。
所以,當阿波可汗——阿史那大邏便站在面前時,李旿覺得這位當初得名的由來,或許是其父正好看到旁邊有一個酒器。
而大邏便,也是突厥的一個官號,取其原型酒器的“粗短、強悍(角狀)”,寓意威猛。
現在,這位被活捉的突厥可汗,身材魁梧,看上去是個壯漢,倒也對得住“大邏便”的名號。
只不過因為摔得鼻青臉腫,加上淪為階下囚,阿波可汗的臉色十分難看。
當然難看,兵敗被俘,這是天大的恥辱,但大邏便又不想自殺,想著伺機逃跑,于是被人帶來這里,等候發落。
李旿不想羞辱這俘虜,所以當對方被押進來后,特意下令松綁。
現在,說了幾句場面話后,讓人將阿波可汗帶下去,好好安置。
至于最后該如何處置這個突厥可汗,那得由父親...皇帝來做決定。
阿波可汗轉身離去,昂著頭,挺著胸,極力維持著所剩無幾的尊嚴,大帳內諸位將領目送對方離去,隨后,向兩位主帥提建議。
三軍匯合(磧北道行軍、瓜沙道行軍,海西道行軍),連破突厥主力,擊殺其西部可汗,活捉其“大可汗”,戰果不可謂不輝煌。
接下來,該做什么?
是趁著突厥元氣大傷,直接就把龜茲、高昌等西域小國“拿下”,為朝廷將來進一步經營西域做準備?
還是見好就收,班師回朝(隴右)?
這得兩位主帥來做決定。
兩位主帥,指的是磧北道行軍總督王琳,以及瓜沙道行軍總督、皇子李旿,至于海西道行軍的主帥因為是行軍都督,位在行軍總督之下,自然就不是帥。
而兩帥之中,李旿作為皇帝庶長子、當朝郡王,地位最尊貴,但他有自知之明,自然是請資歷最高、為父親故交的長輩來主持大局。
王琳也不推讓,開始拿主意。
三軍匯合在這茫茫大磧邊緣,補給是個問題,不能久留,必須當機立斷,早做決定。
他認為,既然兩支軍隊(瓜沙道和海西道行軍是配合作戰,算作一軍)出擊時,擬定的目標都已經完成,那就該撤軍。
如果這個決定造成不良影響和后果,使得朝廷錯過提前經營西域的良機,責任由他來扛。
這一錘定音,將領們愕然,隨后默默點頭:
也是,將士們連日奔襲作戰,頗為疲憊,加上獲得不少戰利品,休息休息就返回中原,倒是不錯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