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棉紡成為大西北地區...河西、隴右地區的“主業”,以此推動貿易的大發展。
只要經濟發展起來,讓各地百姓和地頭蛇們都嘗到甜頭,巨大利潤的誘惑,加上制度的引導,會讓朝廷的“西域攻略”事半功倍。
只有這樣,對西域的經營才能“扭虧為盈”,朝廷在支出巨額軍費的同時,也能獲得巨額的經濟回報,向西進行陸地擴張的國策才能維持下去。
所以,小小棉花雖然看起來輕飄飄,卻重如泰山,一旦棉花種植、紡織業在中原大規模推廣,那就是一番新氣象。
這就是他那日在城頭,向黃姈說一番話的由頭。
只要棉花在中原普及,人們過冬,就有了更好的低成本(相對而言)御寒物料。
不僅如此,在苦寒之地行軍作戰的軍隊,或者在這些地方定居的百姓,能有更好的低成本御寒衣物。
對外,棉紡織產品,會成為競爭力極強的外貿產品,為中原的種植園主、紡織作場主、外貿商,帶來滾滾利潤。
中原商人,用物美價廉、數量管夠的優質產品,換取海外的奇珍異寶,以及各類產出,利潤一直有保障,那么,貿易必然長期蓬勃發展。
“走出去”有賺頭,軍事、政治上的持續擴張,或者商業擴張,就成了必然選擇。
這種選擇,不需要皇帝去帶頭做,不需要朝廷號召,民間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往外面走,對外面的世界趨之若鶩。
李笠拿著棉花,走出大帳,看著遙遠的西面方向。
漢時,中原朝廷就已經在西域駐軍,設都護府,然后大規模移民屯田、定居,試圖有效經營控制這片地區。
但是,因為氣候條件、地理因素的影響,農耕始終發展不出足夠的規模。
沒有足夠的耕地,就養不活不了足夠的人口,維持不了足夠的駐軍。
人口不足,那么無論是文化還是宗教信仰,對比當地土著,中原移民和駐軍都形同被汪洋大海包圍的孤島。
朝廷對西域都護府的投入,就只有投入,沒有多少經濟上的回報,等同于輸血。
朝廷血多(財力雄厚)時,尚且能維持西域的駐軍,一旦國力衰退,這些孤懸在外的都護府,就如同沒了父母的孩子,流落異鄉,杳無音訊。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只能想辦法在當地扶持起有效的經濟產業,讓駐軍和移民能夠把經濟發展起來,減少朝廷的負擔。
并吸引更多的內地移民來定居。
而棉花,就是最好的“武器”。
只要新的“都護府”在西域站穩腳跟,然后繼續向西推進,總有一天,能把中亞的農耕區給占了...
李笠想到這里,苦笑著搖搖頭。
他總算是明白,為何歷朝歷代,那么多皇帝想要長生不老。
一為權力和美人,二,是因為還有許多雄心壯志想要實現。
如果真的可以,還真是想...多活個一百年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