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龍江寶船、長樂海船的業務逐漸萎縮,取代其造船業中心地位的,便是專造內河漕船的淮安清江督造船廠。
現在看來,清江督造船廠,天啟三年時一個月造淺海戰船近千艘的戰績已經很令人震驚。
但是誰能想到,永樂年的龍江、長樂兩大造船廠,曾創下三個月造戰船近萬艘的奇跡!
當年造船需要大量木材,船廠本應就地取材,如洪武年間,供應遼東糧餉仍實行海運,除南京龍江船廠造一部分外,大多數海船由木材主要產地湖北、四川修造。
永樂年間的漕船船廠規劃,卻放棄“群商四會,百木交集“的長江重要口岸蕪湖和儀真,反而選在遠離原材料產地的清江,這又是為什么呢?
原來永樂初年,江南民間征納的糧餉,都是先經運河集中送到淮安常盈倉,再由“漕軍“轉運北上。
淮安地處大運河與淮水交匯處,南接長江,東近大海,為“江淮之要津,漕渠之喉吻“,對明朝的國家糧食安全至關重要。
所以,朱棣的船廠選址有更高層次的戰略考慮,木材采辦之遠近,反成次要因素。
當然,淮安的漕運造船業中心地位,并非是在一開始就確立的。
永樂年間,朝廷曾分別在淮安及山東運河城市臨清興建清江、長樂、龍江三船廠。
在當時,清江船廠負責制造南京、湖廣、江浙等南方地區的內河漕船,長樂、龍江船廠則分別負責制造用作海運的遮洋船,以及鄭和船隊的大型海船。
后來經過近百年風雨輾轉,隨著下西洋行動的終止,長樂、龍江管理日漸松散,造船質量參差不齊,甚至發生廠家中途拆舊船充數,或賣船卷款而逃的荒唐事。
直到嘉靖三年,經工部尚書上奏廷議,決定裁撤長樂和龍江兩大船廠,將其下屬所剩的十八個分廠完全并入清江船廠,與清江原來轄下的京衛、中都、直隸三大廠并列。
這,便是如今這個規模極大的清江督造船廠的由來。
也是在嘉靖一朝以后,大明徹底放棄遠洋海船的建造,全部的戰船都選取內河漕船,水師力量也開始停滯不前。
清江督造船廠一躍成為唯一的國營漕運造船廠,其他地方造船廠,雖仍歸屬地管理,但計料修造,都要受清江督造總廠監管指導。
天啟初年,朱由校信任權閹魏忠賢為首的閹黨,以酷吏取代只會紙上談兵的東林諸黨。
作為全國最大且唯一的國營漕運造船廠,清江督造船廠自然為閹黨所重視。
早在天啟二年,魏忠賢便派遣心腹太監前往清江任提督,東廠廠役也在清江督造船廠各地的分廠坐班。
閹黨插手以后,漕運制度日漸完善穩定。
到天啟九年春,工部上奏,額定天下各地水師戰船,船數總計一萬一千七百余艘,漕軍在十二萬人上下。
這其中以內河漕船為多,僅登萊水師有成建制的遠洋船隊,便是在登萊造船廠建造的三桅炮船約五百余艘。
這一萬多艘戰船,便是大明全部的海軍力量,由清江船廠監制統轄的船只便有六千八百余艘,接近總額六成!
根據魏忠賢上奏稱,在天啟三年至天啟九年這六年間,由于東廠的監管,清江督造船廠的戰船質量有明顯提升,每年實造船只數量大體穩定,年均五百艘上下。
這就是現在大明航海業的全部實力。
喜歡我真不是木匠皇帝請大家收藏:(www.bqgyy.com)我真不是木匠皇帝筆趣閣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