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說大明此后要參與世界的政治格局,在如今這個大航海時代下,勢必就要大力發展水師。
在天啟九年元日后,朱由校開始重視大明水師的戰斗力。
在元日舉行的大朝會中,做出了一個對未來影響較大的改動。
內閣決定將每年一千萬兩投入到軍器司的費用削減三百萬兩,這三百萬兩本該用作研究火器的軍費,全都被撥給了各地水師。
這還只是第一年,在第二年,應該還會增加水師的軍費。
大明對水師的重視,很快引起了周邊國家的注意,但他們只能看著,畢竟現在朱由校手里的大明,不缺錢。
話說回來,大明水師已經多年未曾經過較大的變動。
在仁宣之后,水師便再沒得到過任何皇帝的青睞,就算是在天啟一朝的頭十年,朱由校也因為應付邊疆的戰事而沒有顧得上。
在這十年里,大明的水師只有過兩次重大的變動。
其一,天啟二年,朱由校啟用了袁可立作為登萊巡撫,并且每年撥給登萊水師二百萬兩白銀作為軍費,任其自由發展。
其二,擴編福建水師,以應對逐漸惡化的沿海形勢。但是主要對手也不是西方的艦隊,而是那些經常騷擾大明海疆的海寇。
除此以外,接下來的數年里,大明水師沒有任何變動。
這次定下發展水師的基調以后,整個天下才知道,大明是真的要開始重視發展航海了。
大航海時代,一個國家能否有話語權,很大程度上決定其海軍力量是否強大,很不幸,現在的大明除了登萊水師,全國上下沒有第二支拿得出手的海軍艦隊。
而且就算是登萊水師,現在的主力戰船,也不過是在天啟六年更換的三桅炮船,而此時的西方,大量的國家已經開始組建戰列艦的艦隊。
發展海軍力量,已經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
而海軍力量,主要便是依靠戰船和火炮的戰斗能力。提到戰船,就必須要知道,現下全國規模最大的造船廠是清江督造船廠。
在朱由校眼里,清江督造船廠可不僅僅只是單純的一個船廠這么簡單。
清江督造船上的總廠在今淮安市中心有名的清江閘一帶,位于淮安府山陽、清河二縣之間的運河沿岸,因瀕臨淮水,故以“清江“命名。
除此以外,清江督造船廠下又設京衛、衛河、中都、直隸四個大廠,以及八十余個分廠。
它的廠區沿運河綿延伸展,總長達二十余里,可見其規模之宏大。
此前,福建水師曾經歷過一次大規模的擴編,在一個月之內,就完成了近千艘以沙船、蒼山船為主的戰船制造。
之所以能有如此強的動員力,正是要歸功于清江督造船廠,但是想要發展海軍,僅僅一個能制造內河漕船的清江船廠是根本不夠的。
眾所周知,朱棣當政后的一大壯舉,是派遣鄭和七下西洋。
鄭和率領麾下數以百計的大型海船,出去轉了一拳,就建立起永樂一朝在東南亞范圍內的海洋霸權。
而這些進水極深的大型海船,清江督造船廠是根本造不出來的,起初分別在南京龍江寶船廠及福州長樂船廠建造。
朱棣及鄭和相繼去世后,下西洋行動中止,海船需求量大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