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京營的轉折點在土木堡,崇禎年間更是萎靡不振,連基本的城防守備都做不到。
朱由校本以為現在才萬歷四十八年,京營應該還有一戰之力,但目前看來,盡管還沒完全腐化,也還是要組建新軍才行。
土木堡之戰后,京營遭到了毀滅性打擊。
勛戚世家執掌京營的格局被徹底改變,兵部文官開始作為軍事主官接管京營。
嘉靖、萬歷等,都曾為此對京營進行改制。
成化年間調邊軍入京,改三大營制為十二團營,挑選邊軍精銳充入團營,以勛戚武臣接管。
正德年又選鋒數萬,設兩官廳,營官等皆選任勛臣,這些都是皇家試圖重掌京營兵權的產物。
但改來改去,卻是收效甚微,京營實權依舊在兵部權臣手中,直到了嘉靖、萬歷年間,團營、官廳制終遭廢棄。
經過萬歷改革之后,京營的指揮權最終定格下來,被轉移到了多方勢力的手中——即勛貴武臣、提督宦官、協理文官各分一杯羹。
作為勛戚之首,英國公張維賢是京營的直接統帥。
除此之外,兵部出一位高官作為協領,大內也派出一名宦官,作為提督。
自文官協領京營后,吃空餉和貪污現象愈發嚴重。
加上三權分立,讓身為直接統帥的張維賢也處處受到掣肘,為免多事,他干脆也就不再來了。
京營身處京師,旁邊就是富可敵國、權近圣人的京師權貴,所以經常被這些權貴“邀請”前往幫助營造府邸。
已被投入詔獄的兵部侍郎孫居相,“占役”和“吃空餉”這種事情對他來說,那是家常便飯。
軍隊有時協助工程是明軍一開始就有的傳統,但一般都是為國家而非私人。
現在可倒好,有的人終年都沒曾參與操練,而是搖身一變,成了各大權臣家中的能工巧匠。
不知永樂帝若顯靈,看著自己昔日橫掃安南塞北的部下個個轉了專業到工程系,會作何感想。
待不多時,近三萬人站在了朱由校的面前,這就是前幾個月兵部侍郎孫居相報給泰昌皇帝的十萬大軍。
不過說實話,現在的京營朱由校覺得還有救,放眼望去,都是一片熱切的目光。
顯然,很多人都聽說了昨天天啟皇帝親自下營的事。
朱由校一步步走上點將臺,等挑選的十二個嗓門高的大漢將軍在周圍站定,便是大聲說道:
“諸君都是我大明的忠臣良將,朕有意整頓京營,裁撤老弱,挑選精銳,能留下來的,自然每個人都有一份賞賜!”
“考核評優的,賞賜更多!”
“朕是這大明的皇帝,你們盡可放心,朕給出的賞賜,說到做到,絕不比那建虜的八旗子弟差!”
朱由校每喊一句,十二個大漢將軍也就重復出來,響亮的聲音不斷回蕩在皇城內校場之中,每個人都變得有些興奮。
“等整頓完成,留下來的人,都會得到一份屬于自己的田產。有了這些田產,你們就可以在京師娶妻生子,開枝散葉!”
“你們的孩子,自幼就會得到上好的軍制教育,你們走過的老路,他們不會!”
說著,朱由校看向王安,淡淡道:“宣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