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之交的節氣,遼地依舊大風呼嘯,氣候異常。
北風穿過叢林,發出瑟瑟呼聲,吹打在行走間的東江軍兵士身上,顯得越發寒冷。
探聽到廣寧戰況,毛文龍請示了朝廷的左兵監,指定好了戰策,決定再次出島作戰。
這次,他們的目標,是莽古爾泰率建州正藍旗駐扎的義州城,屬朝鮮國境。
毛文龍名為請示,可王體乾卻也知道,他們根本不想讓自己對戰局說三道四。
那番請示,不過是給了自己一個臺階下罷了。
王體乾曾在遼陽宣旨時見過大名鼎鼎的遼東經略熊廷弼一面,當時,后者的態度就讓他不敢恭維。
直到現在,王體乾回想起來,還覺得那次經歷實在是尷尬異常,是難以抹除的黑點。
畢竟不是頭一次出來,毛文龍對這附近極為熟悉,很快選定了一處地點,作為部隊臨時駐扎的營地。
這里曾為遼人的村莊,幾年前毀于戰火,就位于樹林后的半山坡上,塵沙掩蓋下,仍能看見枯焦的骸骨。
選定此處的原因,一是因為前方樹林能為大軍遮掩行蹤,二也是因為位于半山腰,居高臨下,可攻可守。
毛文龍此時帶出來的兵士當中,就有一些曾世代居住于此。
東江軍的人都知道,時下朝廷的情況已經很不容易。
天啟元年四月起,皇帝特遣監軍至島,了解了島內境況后,便于京師籌措良鄉四萬石,自天津入海,發往皮島。
此后,皇帝諭旨,特設登萊巡撫一職。
袁可立赴蓬萊上任后,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加強對東江軍的補給接洽。
毛文龍曾從登萊前來送糧的人口中聽到,袁可立這十二萬石糧草是如何湊的。
他將朝廷發下來的軍將用于同客商買米,大部分都發往了東江,余下的那些,登萊兩府兵丁糊口尚且捉襟見肘。
想到這里,站在營墻上的毛文龍暗自捏緊了拳頭,熊廷弼主遼,袁可立撫登萊。
自遼東陷落,內外民生凋零,糧食、布匹,連年有花費而無出產,朝廷于各鎮都有不同程度的欠餉、欠糧。
就是這樣的情況下,還是從牙縫里擠了十六萬石的糧餉。
這前后十六萬石的糧食,雖然不多,但這些糧食對毛文龍來說,卻比之前五十萬石,一百萬石都更令他感動。
正想著,外面忽然傳來動靜,使得周圍東江將校都變得緊張起來。
須臾,從樹林中走出一小隊草人,為首的伍長將蓋在頭頂的篙草掀開,帶著其余幾人整編而回。
這名外出探聽情報的伍長,名喚李世基,祖籍陜西,后遷至海州,去年底隨一批遼民入島投奔。
毛文龍見他眼有精光,勇猛敢斗,便委任他做了一小隊哨探的領頭伍長。
李世基回來,不知帶著何種消息,時好時壞。
毛文龍在營墻上望著這一小隊人各個歸營,忽然開口問道:“怎么掛了彩?”
李世基一愣,隨即手中帶著血跡的佩刀扔到地上,喪氣道:“將軍,小的無能,此回本能救一批遼民。”
毛文龍沒有吭聲。
這時,毛承祿上前,扯下李世基肩膀上的破布,霎時間,鮮血淋漓。
他見內中創口已然生膿,便是問道:
“怎么樣,疼嗎?”
李世基咬牙,反是將胳膊一甩,蹲在地上哭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