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下馬坊,朕也應該下馬。”
黃得功恍然大悟,拱手道:
“陛下說的是,臣學習了。”
“你要學的還有很多,日后,你也有出去帶兵的機會,要沉住氣。”
朱由校這話說的并不重,似乎若有若無之意,但是聽在跟在身后的黃得功耳中,卻是心中振奮。
畢竟對黃得功來說,這是天啟皇帝第一回顯露要自己外出帶兵之意,劉元斌與他同輩,眼下已是勇衛營騎兵隊官,還在西南大捷中立功。
周遇吉同樣,現在已經是勇衛營百總,手下帶兵,凡有作戰,皆是立功的機會。
唯有他,一直隨在皇帝身邊,鞍前馬后。
黃得功早就心中覺得不服,今日這話以后,心中再無此意,更加一心一意的做皇帝親衛。
......
“孝陵衛呢?”
按說下馬坊就該有孝陵衛的兵士駐守,走了這么久,卻連個人影都沒見到,莫非這三百年下來,孝陵衛早已如其它衛所一樣,軍伍廢弛了?
帶著略微的怒氣,朱由校來到了一處碑亭。
此處整體呈平面為正方形,遠遠看去,如同一座小型城堡,正因如此,當地人俗稱其為“四方城。
朱由校走近一看,發現碑上刻印幾個大字,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
“陛下,此處是永樂十一年,成祖皇帝為太祖皇帝撰述的歌功頌德碑及碑亭。”王朝輔在身后輕輕說著,臉上洋溢著少見的豪氣。
是啊,這個碑文上刻記的,都是朱元璋建立大明的豐功偉績,連朱由校看了,都自覺形愧。
一介布衣,在元末亂世中崛起,最終剪滅群雄成為天子,這是主角才會有的劇情!
“我本淮右布衣,天下于我何加焉。”
這又是何等的霸氣!
朱由校在此處,恭恭敬敬的行禮三次,未敢對這位大明的開國皇帝有絲毫不敬。
命人常加灑掃此碑以后,朱由校才是領著一行人輕手輕腳的離去。
沒有人對天啟皇帝如此小心翼翼懷有意外,任何人在這,都不會對朱元璋的絲毫不敬。
他的經歷,實在太過傳奇。
經過歌功頌德碑及碑亭,進入孝陵主城內,側面看見了觀音閣,朱由校并不打算進去。
觀音閣前數步距離,有一塊巨大的石壁,據傳,是整塊青石打磨而成,高、寬近兩丈。
石壁正面上方有一排六字梵文,其下有高浮雕火焰紋佛象背光,背光上有八吉祥圖案。
石壁下部為須彌座,束腰上雕刻口花文飾,石壁背后刻著“水晶屏”幾個大字,落款為“江寧劉瑞生”。
這塊大石壁,是當年永樂皇帝為紀念生母,在孝陵觀音閣外敕建。
一行人經過觀音閣,途中經過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最后到達陵宮,全長走了約半里左右。
進入主城建筑以后的半里地,簡直鋪天蓋地的換了一副樣子。
城內道路都鋪著大青板,整體建筑均采用花崗巖,各式品級,栩栩如生的文臣、武將石像侍立兩側,兢兢業業,百年如一日。
跟在天啟皇帝身后,黃得功一行親衛都是大開眼界,步履也變得小心謹慎,生怕一個不慎,驚擾了此處的中華龍魂。
不知過了多久,朱由校看著眼前的陵宮入口,深呼口氣。
王朝輔親手將一襲云肩膝龍紋大髦披在天啟皇帝身后,朱由校則深呼口氣,沉吟片刻,按著腰間的帝王劍邁步走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