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位都聽說了嗎,孫傳庭和盧象升被召見入宮了,這兩位,可都是皇上一手培養出來的嫡系!”
“孫傳庭不過為官二載,那盧象升更是只在翰林院抄抄寫寫了半年,何德何能,居然被召見面圣!”
南直隸常州府,無錫書院。
聚在此處的人,足有五六十個,而且還在不斷增加,其中以這次南京裁革的文官居多。
每一個人的臉上,都是義憤及擔憂之色。
“你們可能不知道,我可是聽說了,一同被召見入宮的還有田爾耕!”
“叫那個魏忠賢害人的爪牙來害人,這不是胡鬧嗎!”
“大明要完了啊!”
的確有人不知道田爾耕重新獲得重用的消息,上次辦事不利以后,這位田都督就很少再被朱由校委以什么重任,都是一些小事。
只是現在反對改革的呼聲太高,這才又給了他一次機會。
消息一出,頓時在無錫書院中激起了一片叫罵聲。
“這次裁革還不只是南京一地,江南四省,都有大量的官員和官署被裁革,民怨沸騰,再這樣下去,可要天下大亂了!”
“皇上畢竟年幼,必是聽信了那閹黨之言,還以為此舉會為國庫節省開支,殊不知這是自取滅亡!”
“照這樣下去,只怕正德舊事又要重演了!”
南京的禮部尚書王鐸也站出來,沉聲說道:
“眼下我大明正值多事之秋,經受不住這樣的折騰…”
說著,他對眾人拱手道:
“還請諸位大人,務必齊心合力,勸阻皇上,如此任性胡來,僭越祖制不說,恐怕還會動搖國本!”
江西人鄒維璉,松江人夏嘉遇,嘉興人蔣允儀,都是這次被裁革官員中聲名顯赫,能力平庸的代表人物。
他們俱都緊擰著眉頭,滿臉凝重。
聽見王鐸的話,眾人面面相覷一會兒,也都是趕緊互相回禮,好像忘記了他們已不再是大明的官員。
南京的兵部尚書王永光,或許是這里頭對時下形勢最清楚,也是心情最為復雜的一個。
原本南京的權利,基本上由他和內監守備杜升兩個人在管。
魏國公徐宏基很聰明,他早在萬歷年間就放棄了自己世襲的協同守備之職,不去趟這趟渾水。
撫寧候朱國弼反叛那事兒之后,南京勛戚基本上也就和皇帝一條心,徐宏基更不會去在這個時候抓本屬于自己的權利。
他心里明白得很,這次皇帝下來,就是要整治南京如今這烏煙瘴氣的官場!
可王永光和杜升都沒料到會是一道圣旨全部裁革,他們還在斗得你死我活,可是隨著天啟皇帝毫無征兆的一紙改革政令,整個格局都變了。
部院雖然已被裁了,可只要舊皇宮還在,杜升這個大總管,還有內十二監、宮嬪各局就還會存在。
皇城之內,沒有一點兒變化,外面卻已然是翻天覆地了。
不要忘記,朱由校在裁革之后另外進行了一次大試,依照大試的成績排名,留下了原本在南京的五百名官員。
這些人,有的可能還會留在南京,有的則會被補缺到外地為官。
對后者而言,本就屬于被貶黜到南京,這次經大試選錄仍可繼續為官,倒能算是因禍得福,一個個自然都是把嘴巴閉得嚴嚴實實,事不關己,高高掛起。
任你外面驚濤駭浪,我自巋然不動。
王永光就屬于后者,但他的地位最尷尬。
一些消息,無錫書院這些曾經的大明朝臣子們早就知道。
朱由校決定將南京的留都地位降級為“行在”,換句話說,這里的另外一個朝廷,這次要徹底取消。
朱由校就是在用實際行動告訴他們,無論你們怎么鬧,怎么反對,朕這個皇帝決定下來的事,必須要貫徹到底!
從今以后,大明朝只能有一個京師!
南京以后就連陪都都不是,“南京”這個稱呼改革以后也將不復存在,官面上的名稱會遵從民間,直接改回金陵。
改革后的南京,政治意義上和永樂年的北京地位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