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在,一般指天子所在的地方,或是專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這里的行在更傾向于后者,屬臨時設立。
這個“臨時”,朱由校打算至少十年之內不會再有變動。
先臨時給南京改成行在十年,以后的事以后再說,或許那個時候的局勢又和現在不同,將行在升格為陪都也說不準。
南京的這個行在,既是朱由校的備用手段,也是在反對風浪之中稍稍做出的讓步。
當然,這個讓步也就僅此而已。
以后南直隸這種稱呼官面上也沒了,你們這些人一時轉變不過來,還可以繼續叫南直隸。
但是南直隸會被打散,分出中間的一些州府,成立一個金陵省,這個改革進步不會變。
金陵省和其它省份一樣,三司及地方駐軍,都要重新劃分和任命,至于舊皇宮里的內十二監及各局,這次會完全保留,就叫“金陵行在內廷”。
朱由校取消了南京小朝廷,但是保留了一個南京小皇宮。
這個問題也有考慮過,其實這些太監、宮女,一年到頭也花不了多少俸銀,比龐大、復雜的南京文官們可好養多了。
裁革了他們,南京皇宮誰來維護?
留著他們,不僅可以繼續維護南京皇宮,也可以為朱由校以皇家的名義,就近在南京辦一些事。
說白了,這個南京小內廷就相當于紫禁城的分店,整個也沒多大的體系,誰上誰下,清楚明白,也完全由當朝的皇帝做主。
短期用處比原本的南京六部要大得多,最主要是好養。
王永光作為曾經南京的兵部尚書,權利最大的人,也對南京官僚體系的**、墮落極為了解。
本來王永光是不服的,之前還是個南京一把手,轉眼間變成小平民了,這擱誰誰受得了?
但大試之后,他說不出話來了。
王永光以大試第一名的成績被留下,選錄為金陵省的第一任金陵巡撫,這是封疆大吏了,說不松口氣,那是不可能的。
可問題也就隨之而來。
選錄的官員只有五百人,被裁革的官員占比更多,全都等著王永光這位曾經的兵部尚書領著他們鬧事。
自己之前還在上疏說反對改革,做了金陵巡撫,轉眼就不管他們,拍拍屁股走人了。
這事兒傳出去,實在是好說不好聽。
無錫書院這種地方,做了金陵巡撫的王永光,一向是避之唯恐不及。
可這幫人實在鬧得太大,堵著門口不讓出不說,還整日的在民間散播謠言,敗壞他原本清流正值的名聲。
這次王永光實在是頂不住了,就打算接受邀請,過來把話都說清楚。
人剛到,聽他們這一頓牢騷,心中委實也就有些同情當今的皇帝了,這群人到底還是應該裁…
至于他自己?
說實話,王永光心里還是比較自豪的。
心想這皇帝也不算昏聵,實在是用人有方,看來那次大試的含金量很高啊,前五百取錄的肯定都是有真才實干的,就和自己一樣。
南京大試第一名,這擱在殿試那可就是狀元了!
憑本事留下的,你們自己本事不行被朝廷裁了,這和本撫有什么關系?
想到這里,他面上笑了笑,站出來說道:
“諸位,且聽本撫一言…”
眾人現在對這位原本的南京兵部尚書還是很尊敬的,畢竟王永光的本事,大家都有目共睹。
王永光說道:
“依本撫看,諸位還是去西南講學吧!”
“朝廷有政策,到西南講學優先補錄為官,諸位雖然已不再是朝廷命官,自西南講學,陛下仁德,還是會準許的。”
“兩年之后,又是本撫的好同僚嘛!”
眾人聽完,寂靜了半晌。
聽聽,這說的是人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