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啟三年,遼東戰事正如火如荼,南京掀起大案,魏國公徐宏基及其夫人張氏被害。
一時間,南京城戒嚴,剛剛成立的金陵省盡都被疑云所籠罩,天啟皇帝震怒,人人自危。
僅僅兩日之后,“真兇”趙之龍鋃鐺入獄,被判處斬首刑罰。
隨著趙之龍的頭顱落地,鮮血四濺,南京城頓時歡聲雷動,文武大臣和勛貴們也都為天啟皇帝能如此迅速的破案,并處以嚴懲而震驚。
明面上看,張氏及趙之龍的死,這次便就告一段落了。
只有朱由校知道,趙之龍不過是個替死鬼。
眼下特殊時候,沒有那么多時間耗費在這個上面,但查還是要查,自己畢竟答應過張氏,要為她們找出真兇。
......
四月初的某一日,朱由校坐在行宮里,無奈地閉上眼睛,深深吐息,江南大營總算是順利成立了。
隨即,將一份來自福余衛的戰報丟到桌上。
國家要招兵擴軍,又是皇帝的嫡系,待遇極高,日后前程斐然,百姓們望風而來,一傳十,十傳百。
除了百姓,其中更有一大部分江南地方上的富裕家庭,想要借此混跡一些軍功出身,好出人頭地。
消息很快傳出。
朝廷下發通告,這次江南建營募兵,不從衛所及南京舊有官兵中挑選,天啟皇帝已欽點在嘉定、丹陽、武進、松江、江陰、建德、徐州、海州等十四地募兵。
無一例外,這些地方,要么是歷史上抗清死戰,要么就是處于偏僻地方,民風淳樸,作風彪悍。
這樣的兵不僅忠心,戰斗力也強。
半個月的功夫,南京城派出文武職官員,總計二十八人作為此次募兵的代表,前往這十四個地方,按照戚繼光建立戚家軍時的標準招募新兵。
即戚家軍擴軍時著名的“四要”和“四不要”。
不要城里人。
因為城里人滑頭,像是蘇州、揚州,這些藏富于民的繁華江南市鎮,鮮少會招到耐吃苦,敢死戰的青壯。
這次下到地方上主持招兵的官員,募兵處都不會設在城里。
不要在官府任過職的。
這些人,無論曾經在各地衙門任過何職,多少也會受到影響,例如訓練時耍滑頭,老兵欺軟怕硬,將校之間的官僚作風,這些都要杜絕。
三、四十歲以上和皮膚白的不要,即只招收青壯。
三、四歲以上的中老年人沒什么力氣,就算強練出來,也不能堅持很久的連續作戰。
至于長得白的,大部分都是戶外運動少,平日缺乏鍛煉,體力也不會達標,承受不了高強度的操訓。
膽子特別小的和膽子特別大的不要。
膽子特別小的不用說,可為什么也不要膽子特別大的?
這一類人,往往就是軍營里的刺頭,或多或少都帶有心理偏激,將校相處之間也會因一點小爭吵而將矛盾無限方法,進而影響整支軍隊。
況且,在西南親征之役時,就不乏一些因為將領膽子特別大而不遵督令,擅自進軍導致戰敗的事例。、
四要。
要標準的農民。
何為標準的農民?
說白了,就是每天都在田工作的,由于某些制度畸形的發展,現如今被衛所雇傭的佃農,也算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