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的后宮,雖然也有爭斗,但遠不如后世的清宮劇,女人間的爭斗達不到那樣殘忍,而且也實在沒什么好爭的。
天啟一朝的后宮,除了太妃、皇后,也就只有三個妃子和不足十個嬪妾而已,況且朱由校對太妃劉氏極為尊重,對皇后張氏也極為寵愛,這兩人的權柄根本無法動搖。
自驅逐客氏,萬歷皇帝的鄭貴妃也被打入冷宮后,這天啟一朝的后宮,就更加平靜了。
說起來,這還要和張嫣有關。
張嫣小民出身,但非常文靜,除非大事,平日也是平易近人,與宮人及妃嬪都關系較好。
再加上劉太妃生性恬淡,不怎么過問后宮,現在這后宮更像是一個大的皇室家庭,眾妃嬪每日間做的除了吃就是睡,再不就是閑聊。
明初定制從平民中遴選秀女入宮,為的就是避免后宮爭斗殃及朝廷,甚至于出現外戚篡權,這種事倒真的幾乎沒發生。
慈寧宮里燈燭輝煌,朱由校正陪劉太妃說話。
熱騰騰的茶水使得兩人都是談興倍增,談起這段時間后宮里的閑談趣事,劉太妃如數家珍,臉上露出了難得的笑容。
這時,乾清宮的管事牌子不聲不響地來到慈寧宮外,見到值守的宮娥,問了一聲:
“陛下從沒有品笛的習慣,還在不在里面?”
宮娥笑了,“瞧公公說的,這次還是陛下主動說要聽笛的,劉太妃攔都攔不住呢!”
王朝輔因為是乾清宮的管事牌子,在內廷中的地位很高,儼然成了所謂的內廷“五老”之一。
這內廷五老,是盛傳如今執掌內廷,最得天啟皇帝恩寵的五名有權有勢的大太監。
第一名自然是東廠廠公,司禮監掌印太監魏忠賢。
第二名是天啟二年開始掌印御馬監,提督南海子,兼領都監府左兵監的王體乾。
由于朱由校刻意的扶持,以致王體乾雖不如魏忠賢,但是在內廷的權勢依舊不容小覷。
第三名就是乾清宮的管事牌子王朝輔了,王朝輔能上來的原因,就是近水樓臺先得月。
內廷所有太監之中,王朝輔幾乎整日都陪在朱由校身邊。
南巡時朱由校帶著他,就連西南之役親征,也是王朝輔鞍前馬后兩頭跑,這樣的人耳邊風也是最有威力,沒有人不會怕。
其余兩人,其一是南京改制以后的原南京留守太監杜升了。
杜升原是南京留守監的守備太監,改制時被東林黨拼命拉下水,最后居然還成功留任,眼下在參贊機務院擔任內監之首,權勢可謂顯赫一時。
所謂內廷“五老”,除了魏忠賢外,其余四人有三人都和他有各種各樣的聯系。
王體乾是魏忠賢的干兒子,這誰都知道,王朝輔也是當年魏忠賢舉薦,才得以進位,杜升更不用提了,是再忠誠不過的閹黨要員。
最后一人,起先沒有人能想到他能成為五老之一,這個人就是與魏忠賢毫無干系的司禮監秉筆太監李實。
這李實的淵源,還要從萬歷四十七年說起。
那時朱由校還沒有選妃,已身為司禮監秉筆太監的李實主動請纓,出宮前往民間遴選秀女。
后來回宮,李實自然立了大功,直接被朱由校欽點為蘇杭制造局的提督太監,主管桑蠶與洋商人的交接。
值得一提的是,最先開始辦理皇商事務的不是黃華堂,而是近兩年將根本沒參與任何爭斗,毫不起眼的李實。
魏忠賢著眼于朝堂,起先連他都忽略了這個小透明。
直到通商條約簽訂,朝廷要在蘇州建立皇商會,蘇杭制造局成了重中之重,李實才被搬到臺面上來。
等魏忠賢發現李實占據了這樣重要的一個位置時,這家伙的權勢已經不小了。
而且對朱由校來說,李實為自己辦事多年,已經是心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