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兵早就備好馬匹,聞言即將捷報收在懷中,翻身上馬,向東南方向疾馳而去。
我們贏了…
這四個字,一直回蕩在他的心里,久久不散。
......
“大捷——”
“漠南大捷,我朝擊潰西虜各部聯軍,斬首數萬,林丹汗北遁察漢浩特!”
“西虜左翼諸部領主聯名上表,稱臣歸順!”
“不世之功!大明千古!”
在同一天,孫傳庭的捷報與左翼諸部領主的聯名合請被送到了京師。
一時間,京師腳下街頭巷尾各處的沸騰,各處的慶祝。
朱由校坐在皇極殿的九龍御座上,看著捷報和左翼諸部歸順的表文,心里不激動那是假的。
這一仗的勝利意義,和遼東大戰是相當的。
如果說遼東大戰的勝利,給明軍在遼東扭轉局面的能力,奠定了后來熊廷弼收復遼東的話,那么這一仗,就是讓整個蒙古看到了,誰才是他們應該尊奉的強主。
不是后來崛起的建州,更不是察哈爾部黃金家族,而是大明,也只有大明!
大明,真正會庇護歸順之臣。
當然了,這一仗之后,朱由校也可以自信的對外宣稱,如果有人膽敢冒犯天威,朕就有實力打得他們抱頭鼠竄。
這是戰勝后的余威,更是發自內心的底氣!
這一仗之后,自左翼河套至塞北三衛的廣大邊疆地區,全部都已經臣服于大明,日后再無煙警!
最好的長城,就是人心!
左翼各部心悅臣服,察哈爾及漠南諸部被夾在中間,早晚完蛋!
朱由校現在需要做的,就是學習皇太極的做法,利用這場戰爭的勝利,來分化原本臣服于察哈爾的漠南諸部。
其實說起來,這也是林丹巴圖爾咎由自取。
雖然在他的領導下,察哈爾部已經成為蒙古第一大部,擁有一統諸部的實力。
可他擅自改變在蒙古地區延續數百年的黃教,又在戰后兼并土默特,背棄奈曼,令他失了人心!
這是歷史上林丹汗性格的缺陷,朱由校在后世也不是什么戰略大能,但是這一點肯定要利用起來。
當然,這一仗贏得的確不容易。
半年過來,動員十余萬大軍的軍費已經是個天文數字,除此以外,損傷也令人高興不起來。
孫傳庭的捷報沒有說戰損,卻是將這部分另外呈遞給了兵部,由兵部在前一天晚上交到了西暖閣。
斬首西虜數萬,收復河套地區,大明付出了同樣慘重的代價。
近千萬的軍費,多達五千八百余人戰死塞外,三萬余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輕重傷勢,而且這還只是初步情況。
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一些重傷員會因為塞外條件的惡劣而傷勢惡化,現在迫切需要的是退兵。
這是大明對外作戰以來,傷亡最為慘重的一次。
也許是因為將領們出關作戰經驗不足,也許是因為什么別的,但是朱由校知道,這一仗之后,應該順坡下驢了。
無論財政方面,還是出關作戰將士的歸鄉心切上,都不支持朝廷再硬打下去了。
孫傳庭應該撤兵回關內,但是這一仗不能白打。
朱由校現在要做的,就是讓西線不再是日后與建奴作戰時的拖累,成為助力。
這一切都需要利用歷史上那位林丹汗令人敬而遠之的獨特性格,對此,朱由校已經有了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