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歲的時候,唐漢的個頭就不比五歲孩童小,而且就像一個小大人一般,已經獨立吃飯、獨自一個房間睡。
“這叫什么話,漢兒吃多還不好?老話說得好,能吃是福,你看我們漢兒長得就像一頭小公牛,健康得很。”唐正德笑著說道。
這個時代醫療不發達,生個病都有可能導致失去了生命,所以古時人們的壽命也就三四十歲,至于小孩子的夭折率更是很高,哪怕是王公貴族也是這般。
“今日開始,漢兒就開始接受蒙學,希望以后漢兒能考個進士,這般也可以當個知府。”唐正德道。
科舉,是一條捷徑,也是一條大道。但凡進士出身的,最次的也可以混個知府。
“爹爹,我可不想科舉,我以后要練武,成為行俠仗義的大俠!”唐漢說道。
這時候可是考八股文,那是一點樂趣也沒有,唐漢來到這個世界,自然不希望自己成了一個書呆子。既然這里是笑傲江湖,唐漢就想著學武,練得絕世武功,縱橫江湖,行俠仗義。
笑傲無俠,那自己來傳承俠義。
“你小子知道什么,就算要學武,也得讀書,不識字的人就是把神功秘典放在眼前,他也練不得。”唐正德好笑地說道:“你知道華山派掌門岳掌門吧,你別看他武功高強,劍法高超,可是他可是秀才哦。”
這時候的科舉,正式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殿試。鄉試是各省省城舉行的一次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考后發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第二名至第十名稱“亞元”。會試則是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主考官,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則是皇帝主持的考試,參加殿試的是貢士,取中后統稱為進士。殿試分三甲錄取。第一甲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第一甲錄取三名,第一名俗稱狀元,第二名俗稱榜眼,第三名俗稱探花,合稱為三鼎甲。第二甲第一名俗稱傳臚。
可以說,但凡進士都可以稱為“天子門生”!
當然,在鄉試之前,還有童生試,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后取得生員(秀才)資格,方能進入府、州、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
唐漢倒是沒有想到,那岳不群竟然是個秀才。
不過唐漢也想到,古時的字與上輩子的字是不一樣的,知識也不一樣,武功無疑是和道經、佛經、儒家經典相掛鉤,自己若是不學好,還真的對練武不易。
還有那《易經》,被稱為文化源泉,許多武學秘籍都是來自于《易經》,比如天龍八部的《凌波微步》,若非段譽精通《易經》,又怎么可能短短時間就練得了《凌波微步》呢。
“漢兒,你爹爹說的可沒錯,你想啊,就是武當沖虛道長,那也是道學修為深厚,精通道學,多次讓皇帝陛下請去皇宮講解道經,你若是要練武,更是要學好書。”李青竹見唐正德不斷對自己眨眼睛,也明白了丈夫所想,引導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