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雖然只是說向商人借糧,其實他已經在挑戰秦國的法度,秦國法度從商鞅變法以來逐漸完善,取得的效果日見顯著,認可的人也就越來越多,反對范蠡的人自然也就越多。
而最不能同意這件事的人就是商鞅了,這已經算是在打他臉,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他都不可能同意,同意就代表他商鞅的變法是錯誤的,當然這樣說太過絕對,但是民間會這樣認為的人定然不少。
“敢問李大人,你所謂的朝廷威儀,就是大軍無糧,百姓亡國嗎?”范蠡向著一位老臣怒問道。
“你,你,你……”
“諸位大人,你們所謂的朝廷威儀就是置秦國危難于不顧嗎?在范蠡看來,秦國威儀,百姓敬之,愛之,奉之,方有威儀;百姓厭之,棄之,懼之,何來威儀可言。”范蠡高聲說道。
“好好好,好個百姓敬之,愛之,奉之。范尚書的提議孤準了,另外孤要告訴諸位,商君變法的好壞大家有目共睹,秦國百姓是變法的收益者,孤相信我大秦四百萬子民的眼睛還沒有瞎。”嬴政的聲音起,一錘定音。
今日的朝議了真是有些出人意料,蔡澤和張儀,范雎三人都沒有說話,他們心里也很清楚,為今之計范蠡的做法是最好的選擇,明白歸明白,不到萬不得已他們是不會攪和進入的,不是他們怕事。
他們的身份不能讓他輕易做出結論,朝堂之上波詭云譎,商議個十天半個月都有可能,但是到哪時全都晚了,所以,他們要和嬴政統一戰線,君臣合力,以最快的速度拿出一套方案。
說到底內閣就是為嬴政而存在的,君不見,朝堂之上商鞅都閉口不言嗎。
“唉,人老了,老嘍……”商鞅一聲哀嘆的從三人身邊走過。
朝天殿外,大臣們都在朝車馬場行去,范蠡也同樣如此,趙高突然出現在人群中,將范蠡請到一邊,對范蠡說道:“范尚書,王上讓我給您帶一句話。”
范蠡帶著七分擔憂三分疑惑的問道:“王上讓總管給范蠡帶句什么話?”
“告訴范公,他想做什么就大膽的去做,孤在后面支持他。”趙高一字不漏的轉告了嬴政的話。
范蠡有些感動,他還以為,嬴政是想警告自己一番,沒想到如此的大力支持自己。
“范蠡謝君上信任。”
趙高又道:“范尚書,高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
范蠡道:“趙總管請講,范蠡緊記。”
趙高道:“范尚書不管想要做什么,依趙高之見,尚書大人還是前往商君府,取得商君的支持,雖不敢說風平浪靜,但風微浪穩還是毫無問題的。”
范蠡這才正視趙高,他沒想到嬴政身邊除了深藏不露的鄭和外,連平時豪無存在感的趙高,都有如此見解。果然能跟在嬴政身邊做事的人,又豈會是簡單之輩。
這些道理他范蠡自然知道,不過,趙高既然說了,他也不得不承下這個人情。
回到戶部,范蠡就和戶部侍郎以及六位員外郎商議借糧后會出現的問題,以及解決的方法,寫出一個奏札遞交內閣。
內閣。
自從三日前早朝以后,商鞅就沒有來過內閣,說是偶感風寒身體不適,在家修養,明白人都知道,這是對于嬴政支持范蠡表達不滿。
“好好好,這番見解果真是一針見血,范蠡擔任戶部尚書絕對是最合適的人選。”蔡擇拿起一卷奏扎稱贊道。
范雎和張儀兩人好奇的湊了過來,看完后也是贊不絕口。
張儀道:“果真不虧是范公,知道朝廷要是向糧商借糧,一些不良商人會看到糧食少了,從而大漲糧價,到時受苦的還是秦國百姓,而范蠡已經預測到這種情況的發生,所以向內閣建議將糧食的價格定價為三十錢一石,加入秦律,糧商膽敢漲糧食價格者,就能以法度定罪,真是好想法啊。”
“是啊,不僅是糧食,范蠡還在奏札中提到:一些百姓所需的生活物品如布匹,麻布等也可以由朝廷定價,歸如秦律,這樣以來,秦國就不再會出現百姓由于無良商人漲價布料等而買不起布匹制作衣服,從而被凍死事發生。”范雎也是高興的說道。
“是極,是極,一些物品由朝廷來制定價格真是好想法,不愧是名滿天下的范公,尤其是后面提到的:以后秦國商人,無論做什么生意都要有秦國頒發的許可證,真是絕啊。張儀是佩服不已啊。”張儀道。
一個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