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人乘坐的車駕從上庸城街道徑直從南城門出來,范蠡這才道:“上庸城的百姓都在養家畜賣于‘天上人間’客棧,漢中郡和其所接鄰的幾個郡的‘天上人間’客棧肉食都是從上庸城運過去的,才造久了上庸城的繁華。”
商鞅不言,低頭思索著,過了會才道:“我們去下一個城池看看。”
范蠡點頭,吩咐下去。
太陽西斜,商鞅他們來到了下一處城池范圍,從村落中經過所看到的場景讓人不忍直視,老人的滿頭銀發雜亂,布滿皺紋的臉為黑黃色,穿著的是破破爛爛的粗麻布衣,穿在腳上的鞋,蓋不住腳趾和腳背,上面布滿了一道道傷疤。
很多成年人都是臉色發黃,身體瘦削,衣裳襤褸,一個又一個,好像整個村落都是這樣的人。
一些孩童皮膚蒼白、毛發無澤,身體瘦弱,一看上去就是弱不禁風的模樣。
商鞅,范蠡兩人并不言語,這就是商鞅所認識的百姓生活,這個時代的百姓基本都是如此。
當權者大魚大肉,而百姓卻只有硬邦邦的窩頭,有的百姓連窩頭都沒有。遇到旱災百姓們只能吃草,吃土,冬天唯有等死。
這就是范蠡所要改變的,他的強國理念和商鞅的不同,商鞅所認為的強國在于嚴苛的法度,“以刑去刑”,規定百姓去做,違反者,嚴懲。
可以說商鞅的強國理念是用法規定好一切。
‘窮民強國’就是其中之一,商鞅的變法,強大秦國,不可否認。但是很多法令都是為了戰爭而服務的,將秦國打造成一個強大的戰爭機器。
如《商君書農戰篇》中所說的:“圣人知治國之要,故令民歸心于農。歸心于農,則民樸而可正也,紛紛則易使也,信可以守戰也。”
“民,辱則貴爵,弱則尊官,貧則重賞。以刑治民,則樂用;以賞戰民,則輕死。”
強調:“法令者民之命也,為治之本也”明確指出“法”是治理國家的根本,因此對民眾必須加強“法治”的教育。“言不中法者,不聽也;行不中法者,不高也;事不中法者,不為也”即凡不符合法令的言論,不聽;不符合法令的行為,不贊揚;不符合法令的事情,不做。一切的言論、行動必須以“法”為標準。
無一不是體現商鞅的用法治國之道,認為只有百姓貧窮,才會貪圖君王的賞賜,才會為君王賣命,方便朝廷的統治。
“弱民強國”百姓種出來的糧食除了口糧都上交朝廷,百姓想要活下去,就必須要聽從君王號令。這就是秦國百姓為了爵位,為了成為有權勢的人,打仗悍不畏死的原因之一。開始他們只是想活下去,當他們享受到權利帶來的好處后,想要更大的權利,怎么辦,打仗,打勝仗。
可如今,這種強國方式不在適合秦國了,秦國將要迎來以機關術為核心的大變革。
秦國將會進入高速發展期,百姓也就會變得富有,能夠生病有錢醫治,親朋好友來訪有美食好酒招待,出門串客有禮相送。
這才是嬴政心目中的秦國。
所以他讓范蠡掌管戶部,范蠡的強國之法便是‘富民強國’。
他和商鞅兩人理念不同,理念相爭,小到口舌之爭,大到刀兵相見,若是這樣的人身處兩國,身居高位,甚至會引發兩國大戰。
想要說服一個人改變他的堅持他的理念,是難如登天的,就算你拿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他也會毫不屈服。
范蠡這次請商鞅一起南行,就是想要讓商鞅心里有所明悟,從而做出改變。
兩人進了西陵城,西陵城就無法和上庸城相比,西陵城商家店鋪并沒有多少,街道上一眼望去顯得冷冷清清,或許是和傍晚有關。
兩人找了一家客棧住下。
夜,夜已深。
兩人都沒有睡,站在窗邊,望著同一輪彎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