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自語道:“不法古,不循今。”
另一房間中的范蠡自言道:“重法,好也,壞也。”
第二日,兩人啟程回咸陽城。
車駕里,商鞅望著街道上來往百姓,道:“我已知你意,也明君心。”
范蠡問道:“商君是何想法?”
商鞅道:“‘法’鞅一生所求,只求富國強兵,如今大秦已經做到富國強兵;君上想要富民強國,鞅為臣,自不能違君之命。返回咸陽,上書辭官,告老還鄉。”
“這,商君不再考慮考慮。”范蠡勸誡道。
“鞅若留下,新政難施,朝堂之上,君臣對立,國之禍也。”商鞅回道,
“王上就知商君會有如此打算,特讓蠡給商君帶一句話。”范蠡道。
商鞅有些意外,他沒有想到嬴政會知道他的選擇,不過也不意外,法家者:立法,護法,遵法,一切都是為了君王而服務。
范蠡繼續道:“王上圣言:‘請朱公轉告商君,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政于咸陽隨時恭候商君。’”
商鞅喃喃自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隨后車駕里寂靜無聲,車駕回到上庸城,商鞅下了馬車,范蠡繼續北上,返回咸陽城。
商鞅于上庸城遇見了法家李悝、申不害兩人,三人結伴而行。
從此,秦國境內,多出了三位游歷天下的老人。
咸陽城,咸陽宮!
書房偏殿之中,嬴政居坐主位,諸葛亮,蔡澤,范蠡,公輸班,坐兩旁。
范蠡禮道:“啟稟我王:如今秦國糧倉唯有巴蜀之地,關中土地貧瘠,若是在關中平原的涇水和渭河之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用注填淤之水,溉澤鹵之地,關中必會成為我秦國第二個大糧倉。秦國糧食無憂也。”
嬴政一聽這不是鄭國渠嘛,說道:“修建河渠,雖工程浩大,然若成,河渠之水灌溉南北,利民富國也,孤準之。”
“朱公可有合適人選?”
范蠡道:“李冰父子最是合適,其已有修建都江堰的經驗,可擔大任。”
嬴政搖頭道:“李冰需要坐鎮巴蜀,暫時不能調動,可還有合適人選?”
范蠡思索一陣道:“鄭國此人,水利之處,無不精通,可擔此任。”
嬴政還未說話,嬴政身后的趙高躬身道:“稟我王,鄭國此人乃是韓王派入秦國的間人。”
嬴政毫不意外,諸葛亮也同樣如此,范蠡,蔡澤等人有些吃驚。
范蠡躬身道:“請王上贖罪,臣舉薦韓國間人,差點釀成大錯。”
嬴政起身虛扶道:“朱公何故如此,孤豈有問罪之意,然,不知者不罪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