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嬴政敬才至此,沒有哪位大才還能泰然處之,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尉繚此時就是這種想法。
尉繚離開座位,來到案幾前,對嬴政行跪拜禮,確定君臣名分。
尉繚歸位,和嬴政君臣二人暢談到天明。尉繚和李斯告辭離去,嬴政才有時間休息片刻。
嬴政將尉繚安排進軍機閣,擔任小吏,準其有議事之權。秦國自從施行功勞制,一切都以功勞說話,哪怕尉繚是絕世大才,沒有功勞,嬴政也不好讓其一步登天擔任高位,只有一步一步來。
尉繚對于嬴政的安排沒有意見,這樣一來他可以憑自己本事取得官位,讓朝中大臣無話可說。
一個月后,軍機閣中。
嬴政坐在主位,魏冉,諸葛亮,尉繚,兵部尚書司馬梗,侍郎蒙武,田單等人分做兩班,初步商議滅趙之策。
魏冉起身道:“稟王上,趙國如今君王驕橫,奸臣當道,人才凋零,有才之士如平原君趙勝,大將廉頗,樂毅父子等全部被排斥不得信任。趙國已經是強弩之末,只要我秦國雷霆一擊,趙必滅也。”
諸葛亮也是稟道:“閣主所言極是,趙國官場如今也是陰謀詭計多端,朝政**。大敗燕國后,讓趙王心生驕橫,又下令招募趙國青壯男子組建了五萬大軍,窮兵默武,極端至極,也無救也。”
嬴政沉思片刻道:“韓地兩郡太守縣令上奏說兩郡百姓漸消介懷之心,再過半年不以秦韓人分之。諸位認為兩郡十萬大軍是否能調回太原、河內兩郡大營?”
“以臣之見,大軍不宜調動,留在舊韓,方能震懾宵小,護兩郡太平。”蒙驁回道。
“稟王上,以臣之見,調回兩軍也并無不可,兩郡城池皆有守軍,足以維護本城安危。大軍調回,若真有宵小之輩作亂,對秦國而言,反而是好事,再派大軍剿滅,一絕禍患。震懾得了一時,震不了一世,既然如此,何不讓他們以為有機可乘,自己跳出來,一勞永逸。”
諸葛亮提出自己的看法。
殿中大臣對諸葛亮都有些忌憚,心思之縝密,處處布置都是陷阱。韓地若真有宵小之輩,會以為秦國調回大軍是要對趙或者魏用兵,認為有機可乘,從而興風作浪,卻不知這正是諸葛亮的誘蛇出洞之計。
諸葛亮就是諸葛亮,隨便一計策,就包含一石二鳥之意。
嬴政道:“就按諸葛府主之意。另外傳令長沙郡大營主將張唐隨時待命。”
魏冉應道:“遵令。”
嬴政示意,魏冉起身主持這次議會,而嬴政一副只聽不說的態度。
魏冉起身來到中央的軍事地圖前,指著趙國疆域道:“王上,諸位請看,趙國位于中原北方,北臨匈奴,東和東北是燕國,東南是魏國,西和南是我秦國,四戰之地,民風彪悍,雖然不如我大秦,卻也是勁敵。”
“趙國西面是我秦國的太原郡、上黨郡,南面是河內郡。滅趙以攻下邯鄲為目標,而邯鄲城正西面是上黨郡,可在上黨和邯鄲之間有太行山相隔無法直接揮軍東進。”
“能選擇攻打邯鄲的路線只有從河內郡,太原郡發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