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種情況下,“激素”真的只是一些對現代養殖一知半解的無良奸商瞎用的——不少人強行使用了反而會弄巧成拙。
……
難以想象,不是嗎?
但這種高效率養殖方式帶來的,就是雞鴨的極度廉價易得。
如果都是按照有機標準飼養,一只雞的活動空間不小于2平方米,出欄時間不小于81天,那么一平方米空間一年可以養出2只雞來。如果一個三口之家每周吃一只雞,那么一年吃52只。按照歐盟的有機飼養標準,那么需要26平方米的土地才能滿足一個家庭吃雞的需求。
這是什么概念?
按照中國近14億人口推算,如果按照上面的標準,需要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才能滿足吃雞的需求。
要知道,國內耕地底線也不過是120萬平方公里,這就直接占用了百分之一。這還僅僅是養殖雞,還有鴨呢?豬肉呢?牛肉呢?
所以真相就是,不采用現代化養殖這樣高效的模式,根本不可能滿足人們對于肉的需求。
在大家習慣了每天吃著肉喝著奶,敲著鍵盤指點江山的時候,批判現代養殖技術不人道是很輕松很容易的事情。
我們當然可以大義凜然地批判現代技術的缺陷與帶來的問題,但很少有人會想:如果不采用現代養殖技術,而是都恢復到傳統的養殖方式,你是否愿意把肉、蛋、奶的消費量也恢復到過去呢?比如,一個月只能吃上一兩次?
齊政相信,再懷舊的人,也不會愿意恢復到過去的生活。
哦,素食主義者應該會愿意,因為他們本來就吃素。但世間又有多少人愿意做素食主義者呢?
回到眼前來說,即使在靈陣的加持下,齊政有機養殖的雞鴨成本較正常而言只有其五分之一,依然會比工廠化養殖的成本高——他只是進行工廠化管理,而不是工廠化養殖。
而且齊政還是會選擇高價出售,所以這就注定與大眾無緣。
所以在還不能通過無生命的化學或者生物反應來進行轉化之前,消費者如何權衡選擇,比如當雞鴨的廉價易得與記憶中風味口感不可兼得,在所獲得的特質與失去的特質之間,注定了要有所抉擇,有所放棄。
嗯,記憶中后來“人造肉”的新聞風靡一時,雖然大部分人依然會被其價格“勸退”,但總歸是一種嘗試。
至于未來,齊政能不能通過靈陣的應用,來實現更加高效、更加人道的禽畜養殖,猶未可知。但這是他的目標之一。
畢竟,對于新技術帶來的問題,只能是尋求更新的技術或更高超的手段去解決,而不是回到過去——因為,當所有人都習慣了肉蛋奶是生活的基本需求,就無法回到把它們作為奢侈品,偶爾才能吃一次的年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