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常規生態養殖,雞鴨的養殖密度均不能過高。這主要是受食物限制,畢竟在一定范圍內雞鴨們能覓食到的食物是有限的,如果靠增加飼料,又失去了生態養殖的初衷了。
而齊政的養殖場得益于牧草的茂盛生長以及蝗蟲的養殖,同樣范圍內能為雞鴨們提供充足的食物和運動,因此在跟成叔討論過后,決定適當增加養殖密度,并對養殖場進行擴建,增大養殖規模。
傳統土雞養殖平均每畝林地放養200只到300只就頂天了,齊政的養殖場將達到每畝林地放養500只;倒是野鴨養殖密度差別不大,控制在每畝放養400只左右——鴨吃的總比雞要多得多。
因此現在的養殖場已經擴建至占地近百畝,土雞存欄2萬5千羽,野鴨存欄2萬只,雇工超過二十人,屬于較大規模的生態養殖場了。
當齊政每每看到在山林間、河段間覓食嬉戲的密密麻麻的雞鴨群時,依然不免有些感慨。
有些東西我們會天天接觸,就自以為很了解它。
但事實不見得如此。
在食品上尤其明顯——現代工業的生產方式,跟多數人頭腦中的生產方式差別太大了,大得讓許多人不敢想象。
比如大家最為熟悉的雞肉和雞蛋,在許多人的頭腦中,是不是依然保留著如眼前一般的小橋流水、房前屋后,公雞母雞閑庭信步四處覓食的景象?
大家甚至會以為雞的主人們,能夠記住那些雞的性格特點。人與禽畜,在一定程度上是和諧相處,也許多少有著一定的情感交流。
但事實并不是這樣的。
在現代化的養殖中,絕對可以用冷酷、無情,甚至殘忍來形容。
大家可能不知道,現代養殖場里的小雞們一生下來就根據性別分了類,公雞仔們根本沒有長大的機會就被碾碎了,生存下來的母雞們也會很快被剪去了喙,然后被置身于擁擠的養殖空間中,生命中的一切活動只是吃食和喝水,盡情地長肉或者下蛋。
在傳統的農牧中,動物是一個個鮮明的生命。而在現代養殖業中,動物們只是一個個會呼吸的生物反應器,原料是飼料和水,產品是肉、蛋和奶。
現代養殖技術發展的目標,也就是如何選擇更合理的原料——配方更合理的飼料;設計更優良的反應器——培育飼料轉化速度更快、轉化效率更高的品種;以及優化出更合理的反應條件——譬如溫度、光照、活動時間、衛生環境等等。
這種思路和邏輯在家禽養殖中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肉雞和肉鴨,都能做到不超過兩斤飼料就長一斤肉;蛋雞可以在百分之九十的日子里下蛋,而每天只需要吃一百克的飼料。相對而言不那么成功的牛,則需要七斤以上的飼料才能長出一斤肉來。
也許在另外一些人的認知中,他們對畜牧養殖中會使用大量激素深信不疑,但事實也不是這樣的。
遵循現代工業生產理念的這種快速生長、高效轉化的養殖模式,其實是品種、飼料和養殖條件共同作用的結果。
事實上,雞鴨飼料的配方跟嬰兒奶粉的設計思路完全相同——都是按照各種營養素的需求,按需搭配,沒有不足,也不會過剩。
沒準雞鴨飼料的配方比嬰兒奶粉的還要合理,畢竟沒有人會在飼料里添加一些亂七八糟的物質,導致雞鴨腎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