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威的生態農場也不例外,出產的農產品會首先供應給附近社區的居民,然后才是提供給自家的有機食品超市售賣。
用盧志威的話說:“作為一個生態農場,我們的核心運營理念不僅是環境可持續、經濟可持續,更重要的是植根于社區的包容性發展。”
可以說,如果沒有這場大火,農場里的一切都是欣欣向榮的。
……
齊政和張澤宏都對美國的生態農場模式產生興趣,兩人和盧志威夫婦進行了熱烈的探討。
齊政結合后世的記憶,對美國生態農場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越發有了深刻的理解。
普遍性在于,任一生態農場內,類似“循環農業”模式都是他們的基礎標配。
不使用化肥和農藥,不喂添加激素的飼料,這個自然不用多說。
“生態”的概念,更體現在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比如用農作物喂養動物,動物排泄物由微生物分解,制成有機肥料幫助農作物生長。比如根據不同作物耕種期,放雞鴨鵝等進去吃雜草和害蟲。
這種“循環農業”的模式,通過能量的多級利用和物質的循環再生,達到農場生物自身的生態平衡。相比工業化農業對土壤的破壞,生態農場的產量更高,并且對周邊社區不會產生環境影響。
而特殊性在于,美國生態農場是根植于社區,打造出強粘性和包容性,成為社區生活的一部分。
服務社區居民的屬性,使得美國生態農場的產品,主要通過農場的商店、當地的農夫市集、CSA會員、當地的商鋪和參觀進行銷售。
更甚至,有些農場還不對外地顧客銷售。有的生態農場,專供本地社區消費,非本地居民有錢也買不到。即便是會員家庭,如果想要購買超出限量的農產品就得付費。
特殊的土地制度加持下,這些生態農場不僅在生態上遵循“自然而然”的態度,在商業經營上也“順其自然”。
譬如,在美國的生態農場里,我們可以看到的是,為了保證體驗滿意度,他們會嚴格限制人流。還有些農場主,為了生活和生產不被打擾,主動制造淡季,限制開放時間。
所以,中美國情不一樣、消費環境也不一樣,美國的生態農場模式在國內未必可以模仿,甚至很多地方根本不具備借鑒價值。
但總的來說,在美國搞有機食品,就政府出臺的政策支持和市場大環境的支持,是目前的國內比不了的。
對于生活條件太好了的美國人來說,相對于工業化農業的食品味道、車水馬龍的城市,生態農場里的有機蔬菜、田園環境才是最稀缺、最時尚、最有價值的內容。
那就好,不怕你們挑剔,就怕你們不識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