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政見狀解釋道:“這邊的土質非常適合牧草種植,通過種養結合,還能帶動周圍致富。”
周延亮恍然。
理論上,豬常年飼喂青綠飼料,可以收到“以青補精,降本增效”的作用。
從收益上看,種草養豬也可以省下更多的精飼料,降低生產成本的幅度更大。
事實上,少有人用牧草養豬,不過是因為國內牧草資源相對短缺,主要用以養牛或羊而已。
如果周邊有這么好的資源條件,不失為一個好法子。
周延亮思考片刻,肯定地答復道:“沒問題,相應的設備只需要作一些改動,就能適用。這一點可以放心。”
齊政頷首,想了想,又對他提出一些要求:“我這還有一些小小的個性化要求你看怎么設計一下……”
……
大規模養豬從來都是一門技術活。
大規模養豬并不是簡單的喂食、長肉、送去屠宰就行了——母豬與肥豬的飼養方式完全不一樣;豬成長的每個階段的喂養也不一樣;母豬何時適合配種;如何在一群豬里快速、準確找到生病的那頭,避免大規模感染;不同的季節容易感染哪些疾病……這些都需要生物學、獸醫學、營養學、管理學的多學科交叉融合。
養豬前期投入大,后續的收入卻并不穩定。
大名鼎鼎的“豬周期”就是因此而來。
簡單來說,就是一輪“肉價高;養殖戶一擁而上,母豬存欄量大增;生豬供應增加;肉價下跌;養殖戶退場,大量淘汰母豬;生豬供應減少;肉價上漲”周而復始的循環軌跡。
如果再碰上“千年一遇”的災害譬如非洲豬瘟,那樂子就大了。
后世那場疫病來得突然,迅速爆發,席卷全國,所有養豬場場主都束手無策,只能采取隔離、封閉的手段。
養殖場員工的內褲甚至都要統一采購,一應生活起居全部在豬場里進行,“員工連錢都不能帶進去,因為紙幣上可能帶有豬瘟病毒。”
在豬肉價格不斷上漲的年代,真的是連買豬肉都要分期付款——想要證明你是有錢人,也不用掛什么金鏈子了,在脖子上掛一條五花肉,你比誰都土豪。
很多人總結,養豬行業的基本規律是,一年賺、一年平、一年虧。所以第一年必須把后兩年的錢掙回來。
“二師兄們”如此身嬌肉貴,由不得養殖戶們不小心翼翼。
即使如此,面臨的困難是實實在在的。
養豬場大多在偏僻的農村或郊區,且有一定規模的養豬場都已經全封閉式管理,這意味著,員工需要長時間待在充滿異味的封閉環境里,重復喂食、清理糞便、檢查疫病等工作。
想想那銷~魂的味道,難怪年輕人寧愿去富士康打工,也不會來養豬了。
沒有人愿意來做,那就只能上機器設備。隨著設備的普及,各養豬場的員工數量已經開始縮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