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防林帶的建設告一段落后,時間已經進入9月底。
鹽堿地在經過淋雨洗鹽后又施加了土壤調理劑以及有機肥,可以進行牧草的種植了。
牧草種植以紫花苜蓿和紫云英為主,整地后即進行了播種。
因為牧場主體和牛奶加工廠尚未啟動建設,奶牛也都還沒影兒,這一輪的牧草種植主要是為了在冬季還田,以作綠肥肥地。
尤其是紫云英,固氮能力強,利用效率高,只等進入冬季后打碎翻耕入地,植株死亡腐爛時可大量激發土壤氮元素,能很好地改良鹽堿地的土質。
待明年初春,那時牧場也差不多建設好了,才會正式大規模鋪開紫花苜蓿的種植。
靠近嘉谷牧場的兩個村子的耕地同樣是這樣的處理。
羅口村和東橋村的耕地合計有近兩萬畝,并沒有包含在嘉谷承包的土地范圍內。
但是嘉谷并沒有拋下他們不管。
采用與普誠縣類似的合作模式,兩個村子成立了合作社,他們提供土地,由嘉谷提供鹽堿地治理資金和技術,合作開發。
所以無論是之前的淋雨洗鹽還是如今的綠肥種植,都是統一規劃,統一管理。
他們的耕地雖然也發生鹽堿化,但畢竟開發了多年,在這一帶已經是條件最好的耕地了,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土質,都優于嘉谷承包的二十萬畝鹽堿地。
而且他們以前有種玉米的經驗,經過治理后明年將恢復種植玉米。
這是根據牧場需求的規劃。
嘉谷牧場的奶牛養殖雖然以牧草等粗飼料為主,但其日糧中也要搭配精飼料補充營養,以維持高水平的產奶量。
而奶牛的精飼料以玉米為主,需求量不少。最好是能靠近生產地,以保證原料供給,減少運費,降低成本。
因此不僅僅是兩村的耕地,牧場也會抽出一定的面積種植玉米,爭取做到保障牧場精飼料的大部分所需。
嘉谷已經和兩村的合作社簽訂協議,到時的玉米種植統一種植,統一管理,所有產品全部供應牧場。
……
事實上,嘉谷牧場的落地,已經給羅口村和東橋村帶來了太大的改變。
在嘉谷到來之前,這一片地區交通不便,土地貧瘠而鹽堿化,農業發展艱難,那些只能留在本村的人,收入非常微薄,連孩子買書的錢都籌不起來是常有的事。
嘉谷牧場落地之后,一連串的大動作,給兩個村莊帶來了肉眼可見的機遇。
修路帶來的好處自不必多說,單單是鹽堿地改造團隊的到來,就為村民們貢獻了直接的增收。
幾百人的營地后勤運轉,能在村子里采購的物資都在村子里采購,單單是蔬菜、禽畜等食品的采購,就讓多數村民笑逐顏開了。
其后更是招募人工建設海防林,渴望改變現狀的村民們立刻搶著報名參加。因為植樹工程量不小,大部分壯勞力被錄用了。等到海防林營造完畢后,嘉谷的補貼和獎金又豐富了他們的收入。原本貧窮的家庭,大多有了起色。
緊接著又是牧草的種植……
村民們的日子已經是越過越紅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