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村民們已經看到了擺脫貧窮的出路。
不吹不擂,這是把自然條件、扶貧和商業化結合的優秀案例。
扶貧,早已不再是政府獨立支撐的任務了——企業往往能用獨特的產業視野為貧困地區找到最適合的精準扶貧產業,為他們帶來強大的造血能力,永遠告別貧困的噩夢。
當然,從產業布局到盈利需要一段時間,從盈利到完成原始積累和服務設施建設,又需要不短的時間。這一段時期,純粹是靠嘉谷的投入支撐。
問題是,如今能有嘉谷這樣的土豪能力的企業,寥寥無幾。
而這樣的企業,有太多太多的領域可以圈地賺錢,怎么可能會花費精力扶持貧困地區的發展呢?
也只有等到十幾年后,才會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響應國家的扶貧政策,主動承擔這一份社會責任。
……
其實,相對于明面上增加的收入,更為重要的是嘉谷給當地村民帶來的科學素養的提高。
這一點,兩位村支書深有體會。
東橋村的范永恒過來和羅口村的張連發碰面,樂滋滋地交流著村民們的變化。
“好家伙,多少人是第一次親眼看到這一排排的機械操作,以前這種壯觀的場景只能在電視機里看到,羨慕歸羨慕,但總覺得離我們太遠了。”
“嘉谷牧場也是真舍得投入,大伙兒算是真正開了眼界……”范永恒吸著煙,笑呵呵地說道。
老村支書張連發一邊吸著煙斗,一邊瞇著眼說道:“是啊,這是我們的福氣啊。大機器、鹽堿地改良、海防林建設……鄉親們都親身感受到知識的力量了。能否促進致富先不說,如今,讓家里的小孩多讀書,已經是大家的共識了。”
范永恒點頭,看著嘉谷利用并推廣新的技術,村民們都窮怕了,有機會進步都緊緊地抓住機會。
有跟著在學機械操作的,有去求教植樹管理的……只要是求上進,嘉谷對此都是樂見其成,甚至主動為大家提供培訓機會。
范永恒吐出一口煙,才繼續說道:“我跟嘉谷的小謝交流過。他跟我透露,牧場接下來會進行員工招聘,海防林需要專門的人員管理,牧場工廠的建設也需要人手,而為了照顧貧困家庭,我們兩個村里的村民,只要符合要求,會優先錄用。”
“老張,你怎么看?”
張連發聞言,停下了吸煙,良久,感慨道:“人家仁義啊!”
范永恒贊同,嘉谷這個公司,確實沒的說。
張連發思考了一會,想起村里外出打工艱難謀生的年輕人們,想起留守在村里的老人和小孩,再想起如今嘉谷牧場熱火朝天的建設……心里就有了決定。
他果斷對范永恒說道:“將村里外出的小子們都叫回來吧。大好的機會,離家又近,能照應家里,錯過了絕對會后悔的。”
“我看嘉谷公司的未來不可限量,只要有本事,多的是向上爬的機會。”
范永恒收斂了笑容,“只怕有些人會舍不得放棄現在的工作……”
張連發毫不猶豫:“跟他們說清楚了,機會不等人,不珍惜的話也沒辦法,各有各的緣法。”
范永恒想了想,緩緩點頭,“好,那就叫小子們回來,家里機會多的是,抓不抓得住就看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