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未來,楊業坦然說道,打造一個全國乃至全世界最好的奶源地,是他的夢想。
而好牛奶要來自好牛,好牛要有好的飼料,好的飼料要有好草。
老子曰:“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種牧草,可以說是為乳業扎根固本。
“可以預見,未來隨著乳業的整合,政府和乳企都會攜手推動上游養殖規模化,大量的散戶將退出市場。奶牛的數量會增加,而目前國內的牧場化水平與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不到25%。如果中國的牧場化水平從現在擴展到50%,那將是一個多大的市場規模啊!”楊業憧憬道。
對此,齊政挑眉道:“難!從長遠看,優質牧草的進口不可避免。我國將保障糧食安全作為基本國策,基本的耕地一般都用來生產糧、棉、油、水果、蔬菜等大宗農產品,農業種植結構中基本沒有牧草的地位,一些地方即使少量種植也只能在鹽堿地、荒灘地、退耕還林地等邊際土地中種植。可以說,國內牧草產業的發展,最多是緩解國內的需求。”
沒辦法,齊政理解國家的戰略決策,14億人的吃飯問題最大,土地資源有限的情況下,保證糧食生產無疑是擺在第一位的。
楊業反駁道:“其實利用好我國現有的草地資源,就能打破我國優質牧草供應大量依賴國外的局面了。可惜,大多數人對苜蓿,也就是牧草的認識還未開始。”
牛是食草動物,其中約80%的飼料來源于牧草,20%主要是玉米、豆粕等精飼料,優質的牧草是奶牛產出好奶的第一重保障。
而在我國,長期以來,老百姓對牛、羊等草食家畜的養殖,基本都采用“秸稈+精料”的飼喂模式,卻不知道以牧草為主食,以精料為補充的科學飼喂方式。
對牧草在草食畜牧業中的重要性沒有充分認識,這是業界的普遍共識。
西方有句諺語:上帝送給人類兩件寶貝,一件是奶牛,一件是苜蓿。
長期以來,苜蓿有著“牧草之王”的美譽,作為奶牛生產的“第一車間”,因其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微量元素,被公認是奶牛的高標準優質飼草。
但在國內,受傳統農耕文化的影響,一直將草作為不好的事物對待,如傳統文化中有“斬草除根”、“草寇”、“草木皆兵”等說法。“好地不種草”、“牧草還用種?”、“牧草可替代”等觀念非常普遍。
在一些國家,牧草已經成為支柱產業。以美國為例,在20世紀50年代就將紫花苜蓿列入戰略物資名錄,牧草年產值約110億美元,僅次于玉米和大豆。
相對比,我國卻是一個優質牧草缺乏的國家,尤其是優質豆科牧草,這直接導致具有高產性能的家畜,如高產奶牛,甚至豬、雞等,不能充分發揮其生產潛能,生產的畜產品質量低下。
尤其是在奶業發展強勁的背景下,奶牛的“口糧”苜蓿支撐力不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