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兩人來到牛奶加工廠的建設基地時,話題也從牧場轉移到加工生產線上。
而說到牛奶加工生產線,就避不開牛奶灌裝包裝線。
齊政瞇著眼,向楊業問道:“老楊,你在伊力工作,對利樂應該不陌生吧?”
楊業不疑有他,痛快地點頭道:“當然不陌生。沒有利樂的大力扶持,甚至可以說就沒有今天的伊力。所以我們也是準備采用利樂的包裝生產線嗎?”
齊政搖頭,“恰恰相反,如果可以,我不想和利樂進行合作。”
“呃……”楊業聞言很是驚愕。
利樂,這家相對低調的瑞典公司,是全球紙業包裝巨頭。
后世有個說法,以伊力和猛牛乳業雙雄為首的國內乳企,大部分是在為利樂打工。
這并不算夸張。
利樂堪稱國內乳業戰場背后的“軍火商”,“軍火商”扮演的是隔岸觀火的角色,一直是齊政最為警惕的對象。
當國內消費者從“豆漿時代”一腳跨進“牛奶時代”,把吸管插進磚形軟包的小孔里,或者在枕形真空包的邊緣撕開一道小口子,已經成為一種近乎本能的動作,就算在查看營養成分表時不經意間瞥見利樂無菌包裝的三角形圖案,也不會對這個不起眼的標識多加留意。
其實,不僅是乳業,果汁、涼茶也不約而同地將這枚神秘的三角形印在產品的外包裝上——就算你對利樂不甚了解,也一定會對這樣的左右逢源印象深刻。
說起來,利樂能成為中國乳業背后最大的贏家,也是一段商業傳奇。
70年代末進入中國市場的利樂,以銷售灌裝機為主要盈利模式,在國內市場并無多大建樹。
直至90年代中期,利樂遇到了伊力,怎么說呢?金風玉露一相逢,就確認過眼神,對方就是一直要等的對象。
利樂提供高溫滅菌技術和包裝技術幫助伊力發展常溫奶,伊力依靠國內乳業市場旺盛的需求為利樂提供訂單,兩家企業一拍即合。
之后又是猛牛。猛牛剛起步之時,藉藉無名,這時慷慨的利樂又出現了。
利樂將價值千萬的灌裝包裝設備以極為優惠的價格半賣半送給了猛牛,從那時起,利樂和猛牛就結下深厚淵源。
坊間傳言,猛牛上市成功的時候,服務猛牛的利樂團隊和猛牛的管理團隊甚至一起抱頭痛哭。
由于利樂的大力扶持,草原雙雄借常溫奶之力,開始在全國范圍擴張。
雖然通過相互借勢,伊力和猛牛成為了乳業巨頭,但最大的贏家還是利樂。
在兩家乳業巨頭拉動常溫奶銷售后,利樂包裝的乳制品逐漸為市場接受,利樂的行業地位也被確立,之后的利樂就露出了獠牙。
利樂采用了特殊的捆綁銷售模式。
簡單來說,就是設備我可以先賒給你,以后你用包材的使用量價款來償還,包裝紙和機器之間有識別代碼,你要用我的機器,就只能用我的紙。
因為利樂的設備都是成套銷售的,客戶如果要買一套利樂的液態奶生產線,一次性要投入幾百萬元,淘汰原有設備的沉沒成本也很高。
而利樂的這個類似租賃融資的方案,受到了面臨激烈跑馬圈地的乳企的歡迎。即客戶只要拿出20%的款項,就可以安裝成套設備投產。而以后,客戶只要每年訂購一定量的包裝材料,就可以免繳其余80%的設備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