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場的規模擴大后,需不需要為豬肉建立起單獨的品牌,成為了嘉谷爭論的重點。
齊政理解眾人的想法。
就是想將嘉谷的豬肉做成“高富帥”——“高”是指定位和價格;“富”是指高利潤;“帥”是指從產品品質、品相到內外包裝都要靚麗誘人。
但這不是重點。
“品牌肯定是要建設的,但我覺得重點是,現階段需不需要建立起單獨品牌。”齊政概括道。
農業品牌是個很迷惑的概念。
齊政一直覺得,農業就是農業,農產品加工出來終端快消品才是工業。
兩者的差異就在于,農業的規模建立在品質基礎上,快消品的規模才是建立在品牌基礎上的。
有一種說法:“農業沒有品牌,誰把農產品一定要做出了品牌來,那是有錢燒的。”
雖然極端,其實不無道理。
什么是品牌?
特定的符號,特定的內容在消費者那里的無窮無盡的聯想,就是品牌。
沒有特定的符號和特定的內容,你就是一個產品;如果沒有消費者的積極參與,你就是一個沒有任何意義的牌子;如果沒有人給你無盡的聯想,那你的品牌也就沒有了增值空間,也沒有了衍生意義。
很多農業企業,非常渴望打響知名度,帶出銷量,以至于四處尋找高手,渴望得到指點和策劃,一夜出名。
現在嘉谷里持這樣觀點的人并不少。
也不能說這種觀點是錯誤的,只是說,時機合不合適的問題。
這是因為,食材,替代性很強。
食材本來就是全球資源配置的,所以我們的舌尖才會有豐富無比的美味享受。
但同樣的,食材就很難給消費者一定要消費本產品的理由了。
因為即使是同一類食材,也會有不同的風味。
五常大米口感美妙,難道盤錦大米不也香甜適口嗎?我為什么一定要吃五常大米?清遠雞肉質嫩滑,難道文昌雞不也滑膩鮮香嗎?我為什么一定要吃清遠雞呢?
所以很多時候,單純的品牌,如果沒有給消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就跟沒有品牌一個樣。
特色農產品是最容易形成品牌的——因為特色。
然而,特色農業天生就是有一個規模(地域)限制——同樣因為特色。
小體量的東西容易做精,做到極致。
一旦上規模后,品質很容易大面積地退化或者下降,然后就變得沒有特色了。
現在嘉谷的做法,就是反其道而行,將大眾產品做出特色。
雖然嘉谷眾人不知道是靈陣的效果,但道理是明白的。
就以養豬場為例,選用的“杜長大”外三元品種,是市面上較為常見的商品豬品種,但是嘉谷硬是將其養成了土豬的風味。
這其實就是嘉谷農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大規模穩定地生產具有特色風味的產品。
“但是,養豬場現在的生豬品種是一般品種,雖然經過我們的養殖后,有了獨特的品質,但不夠穩定。只有等培育出獨屬于我們的穩定的生豬品種后,才是真正建立了生豬品牌的時候。”齊政如是說。
就是說,農業是要回歸產品本質的,這個階段品牌就是一個大坑。當將農產品做成工業化快消品之后,就可以去大做品牌了。
嘉谷眾人嘆服,都同意了齊政的觀點,所以單獨建設生豬品牌的建議暫時被擱置。
齊政最后笑著說道:“品牌嘛,就是給消費者一個欲|望的信號。高手賣貨,絕不能像站街女郎一樣搔首弄姿,即使不能上T臺走秀,至少也要在酒吧,裝作漫不經心地流露你的風韻吧。”
“要讓消費者抱著欣賞的態度心甘情愿地掏錢,而不是被動地推銷。再看現在很多品牌的做法,無非是耍流氓的藝術行為而已。”
眾人無語,道理是這個道理,但這話徹底暴露了老板的猥瑣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