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鐘華志成功打假的消息時,齊政正在王昱業的辦公室。
王昱業看完報告后贊嘆道:“老鐘干得很不錯。”
齊政則淡定地說道:“意料之中。我們做了這么充分的準備,沒有造|假的也就算了,對于這種鋌而走險的,簡直是自投羅網。”
見識過大米市場的亂象,齊政對于造|假行為深惡痛絕。
雖然他對于仙茗大米的特征很有信心,造|假團隊絕對是仿造不出來。但僅僅是冒充品牌,混淆市場,也是夠惡心人的了。
所以從一開始就嚴防死守,對于敢冒頭的摻假行為一律打掉。
這樣一來,類似的產品無法模仿,另一方面又隨時面臨著被執法人員找上門來的風險,相信沒有多少頭鐵的會繼續盯著仙茗大米。
當然,這也是建立在仙茗大米的市場暫時局限在岷越兩省以及港澳地區,范圍小,容易掌控。
如果擴張到全國市場,打假的難度就不知道增加多少倍了。
不過以后的問題以后再解決。
現在的問題是,仙茗大米的產量有限,單是供應兩省市場已經捉襟見肘了。
十幾萬噸的大米看似不少,但這是要銷售一整年,支撐到下一季新米的收獲才行的——總不能賣幾個月然后就斷貨了吧,那就成笑話了。
大米可不像日后的“腎機”,賣斷貨了反而是暫時拯救了不少人的腎;作為食品,尤其是每天都要食用的大米,斷貨幾個月可不是什么好體驗。
所以現在的問題不是擴張市場,反而是要適當地保持市場的饑渴,但是又不能真正的斷貨。這就要控制好投放市場的量了。
“歸根到底還是產量問題,明年的種植規模一定要擴大了。”人家都是拼命開拓市場,嘉谷卻是看著偌大的市場空懷感嘆,齊政說起來就有點郁悶。
說到這個問題,王昱業挑眉:“我昨天參加了市里的年度經濟發展規劃座談會,新一屆的市委雄心勃勃啊,估計你會很感興趣。”
“哦?說來聽聽。”
“市委制定了一個‘農民收入倍增計劃’,打算在五年內,全市農業實現跨越發展,培育稻米、茶業和畜牧業三個百億產業,通過扶持龍頭企業,引導農民發展現代集約化農業,實現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倍……”
齊政聽著聽著有些耳熟,最后猛然想起來了。
印象中,南開市市委是推行過這個計劃,可惜結果不盡如人意。
三個產業之中,茶業算是比較成功的,好歹培育了三大優勢品牌,茶園面積和茶業產量都超過預期標準;以肉雞、生豬為主導的畜牧業也相對順利,畜牧業產值占了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
稻米產業就事與愿違了。
因為大米行業入門門檻低,又是個重復購買率很高的產品,競爭者進入較為容易。
而本地的稻米在價格和質量上都不占優勢,同質化明顯,即使有政府的扶持,也沒有一個占有絕對優勢的產品和品牌,得不到消費者的認同。
至于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倍嘛,大概十年后才達到這個目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