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導致出現了稻谷加工量和大米產量連年增加,但是稻谷出米率卻逐年降低的怪狀。
也就是說,生產的大米越多,加工損失的也就越大。
簡單做個測算,以20%的大米被加工成特制米為例,我國每年就損失大米約80億斤,相當于近千萬畝稻田一年的產量,2000多萬人一年的口糧。
當然,還有高端一點的浪費,即使是嘉谷也都避免不了。
“糧食加工副產物包括麩皮、稻殼、米糠等,其中含有豐富的生物活性物質及營養物質,經濟價值潛力很大。但即使是我們嘉谷,也都是將其作為禽畜飼料,而無法對其營養成分進行充分的提取和利用。”齊政苦笑道。
“在這方面,不得不佩服島國。他們的米糠綜合利用率高達100%,對生糠、米糠油、米糠蛋白和米糠植酸鈣等被提取物的綜合利用,簡直能吊打我們國家。”
這才是白白扔掉的巨大“金庫”。
遺憾的是,即使齊政意識到這一點,也無法避免。
一來是認識不足,二來國內的利用技術尚處于起步階段,急也急不來。
對于這一點,王昱業也無話可說。
落后就要被吊打。
包括運輸和加工還好說,舍得投入和加強管理,總能降低損耗率;但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不過關,你有錢也沒用。
“還是要聯合科研單位,圍繞產業鏈構建科技創新鏈啊!”王昱業最終感慨道。
齊政無比贊同。
現在還好說,國內生產的糧食勉強夠吃,糧食進出口基本持平。
但從09年開始,國內就從勉強夠吃到不夠吃了,糧食消費的缺口高達1300萬噸。
再往后,三大主糧的凈進口已常態化,而大豆更是眾所周知的嚴重依賴國際市場。
這種情況下,“一邊進口,一邊浪費”就非常刺眼了。
解決國家糧食安全問題,一方面固然需要袁院士為代表的技術改進派,用不斷的增產來填滿大家越來越大的胃口;但另一方面也需要解決糧食浪費嚴重的問題。
這其實不是嘉谷一家企業能解決的,或者說,都不是國家能徹底解決的。
但在能力所及的范圍內,做好自己能做的,齊政覺得也就對得起重來一世了。
……
2002年底,南開市政府與嘉谷農業公司就共同規劃、開發、建設、運營、管理“茶香稻”種植基地及“仙茗大米”加工園區項目簽署了框架協議。
該項目總投資8億元。
根據協議,嘉谷農業公司提供水稻品種,然后發給簽約合作社進行指導耕種。到秋收季節,嘉谷收購簽約合作社的稻谷。
同時,南開市政府與嘉谷農業公司共建全省最大的稻谷加工園區,以及全國一流的大米物流園區;優質稻谷綜合加工以南開市為中心,輻射周邊縣,年加工總產量達到200萬噸以上。
仙茗大米拉開了大發展的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