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到了中國就要進入為期45天的法定口岸檢疫——在經過15天左右的時間從澳大利亞、新西蘭長途跋涉到達中國后,奶牛體能消耗很大。
檢疫期間正是奶牛恢復體況的時期,也是“風土馴化”的重要時期——這些奶牛原本吃的是草,在中國不但要吃草,還得吃飼料;原來悠閑自得地在陽光下、在草原上散步,現在被集中在一起進行圈養。
生活變化如此之大,不把這些“嬌客”們伺候好的話,它們可不僅僅是給你臉色看這么簡單。
如果在隔離場檢疫期間進口的牛沒養好,到了用戶手里,即使情況會有好轉,但可能再也恢復不到正常狀況了。
簡單來說,最直接的影響就是,產奶量大為減少了。
進口優質奶牛不就是為了提高產奶量嗎?因此誰還敢怠慢它們。
楊業直接派出一支由高級畜牧師和高級獸醫師組成的隊伍,專門負責隔離場奶牛的“風土馴化”過程,使奶牛在隔離期間能恢復體能、健康發育,為奶牛更好的發揮生產性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最后才通過幾百臺大型掛車組成的車隊,平穩地將一萬頭奶牛運輸至嘉谷牧場。
整個牧場全體出動,花費了一整天,才將奶牛順利安頓進牛舍里。
……
嘉谷牧場的萬頭奶牛規模,繼去年引**業潛|規則之后,再次引起了乳業界的關注。
主要是如今這個年代,非規模化畜牧方式,是國內乳業的基礎性生產方式。
最常見的情景是,牛在牧場甩著尾巴,悠閑地啃草,產出鮮奶。
而維持這種生產方式的主體,是散布在全國尤其是牧區的200多萬戶奶農。他們用自己辛勤的勞作,為牛奶加工企業提供奶源。
嚴格來說,現在國內并沒有什么真正意義上的大規模集約化奶牛養殖基地——即使是楊業之前任職的伊力牧場,也不過是存欄三四千頭而已,而且還是天然草場式放牧。
由于集約化大規模養殖奶牛存在較大風險,一旦發生疫病就可能血本無歸。盡時國外已經有著非常完善的養殖經驗,但是國內并沒有多少成功的案例,
某種意義上,楊業也是在摸索著前行。
原時空是成立于05年的現代牧業建立起國內第一個超大規模的“萬頭牧場”,開創了國內奶牛集約化養殖的時代,也開創了“種養一體化”的養殖模式,從生產的源頭確保了奶源的高品質與安全性。
如今是嘉谷敢為天下先,將這個過程提前了兩年多。
目前的國內乳業,玩著“重銷售,輕奶源”的模式才是主流。像嘉谷這樣大手筆自建大型牧場的,反而是非主流。
因此有看好戲的,有質疑的,有嘲諷的……真正看好嘉谷牧場的寥寥無幾。
齊政才不管外界紛紛擾擾的聲音,在奶牛入場后,他首先布置了一個“三星聚靈陣”,確保奶牛不會發生大規模疫病。
只要不發生疫病,其他的都可以慢慢摸索。
至于乳業界的質疑和嘲諷,齊政絲毫不放在心上。
因為未來會證明,牧場規模化,不可阻擋。
現在這些看熱鬧的,以后都會被市場教做人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