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茅臺本地高粱發展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的。
它雖然是釀制茅臺酒的不二選擇,但在歷史上,卻有著一個致命的缺點:產量低,畝產只有75公斤。
也正因為產量太低,嚴重制約了茅臺酒的產量,也使得一壇看似不起眼的茅臺酒,留下了幾多神秘。
直至當地育種中心精挑細選出最優良的品種,經過8年的繁育,才得到完美符合茅臺酒釀造要求的新品種,同時畝產能達到400公斤。
除了在茅臺核心產區,其他地方產不出這種高粱。這是大自然給茅臺鎮人民的禮物,也是茅臺鎮人民致富的渠道。
茅臺人極為珍視這種來自大自然的饋贈,當地也在大力扶植種植這種高粱,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也規定不得使用農藥等。
另一方面,長期以來,茅臺一直堅持以遠高于市場平均價格的優惠條件收購本地高粱,10余萬戶農民成為直接受益者。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茅臺還補貼。
茅臺高粱基地采取“公司+基地+專業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對基地農戶免費投入有機高粱種子、有機肥、生物制劑、綠肥等,實際農戶成本為勞動力成本。
這樣一來,對于當地來說,沒有比種高粱更好的高效替代產業。
雖然高粱是小雜糧,但作為地方特色產業,與同季糧食作物相比,效益更高。
而從種植戶來看,為茅臺種植高粱,確實是一門劃算的買賣。
茅臺的收購價一直比普通高粱高,還不包括茅臺在種子化肥等方面的免費或優惠,而且不用擔心公司倒閉或效益下滑不收購。
總而言之,茅臺對農戶實行的是產供銷“一條龍”服務。這一點對種植戶而言,無異于一顆定心丸。
眾所周知,茅臺酒價格高昂。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從高粱到茅臺酒,價值翻了三十倍不止,說它是世界上最“高貴”的高粱,當之無愧!
當然,將原材料和最終制成品比價顯然缺乏科學性。正如蘋果手機的價格不是所有零件價格相加一樣,品牌的價值也是無形資產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且茅臺酒一路走高的價格也不乏投機炒作的成分。
但不管怎么說,茅臺高粱基地切切實實地做到既帶動了當地農民致富,也為茅臺提供了獨一無二的優質“彈藥”。
同為釀酒,雖然啤酒跟白酒的原料、工藝都不一樣,清源啤酒和茅臺的地位更是沒法比,但不妨礙齊政仿照茅臺高粱基地的例子,在大西北建立清源啤酒自己的“軍|火”基地。
……
聽完齊政的規劃,唐書記一臉激動,抓著齊政的手猛搖,說:“齊總,嘉谷永遠是我們的朋友!我們全縣上下,一定會大力支持,促發展,強服務,全力配合你們建設優質的專用啤酒大麥生產基地。”
頓了一下,他又覺得力度不夠,發誓般道:“不跑題,不走調,我們一定要抓住歷史性的機遇,勇往直前……”
齊政都被他一串串熱情的話給說笑了,也只能抓著他的手猛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