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炮一時爽。
嘉谷想要建立優質原料生產基地,是要實現“企業+合作社”的產業化經營,統一組織大麥種植,統一管理,形成規模化經營模式。
但現實則是,想要“占地為王”,但振臂一呼,響應寥寥無幾。
具體表現為,隴谷縣當地的農戶對組建合作社一事疑慮重重。
面對齊政,隴谷縣唐書記就有些尷尬了,但還是信誓旦旦道:“齊總,你放心。我已經讓政府的工作人員提高積極性,盡快協助你們組建起合作社模式……”
聽他這么一說,齊政反而更不放心了。組建合作社是為了帶動農戶發展,可別最后弄巧成拙,使得老百姓怨聲載道了。
他趕緊先安撫好唐書記,然后將目光投向一旁的丁顯,“老丁,你先跟我說說具體情況唄。”
丁顯負責協調政府的工作,他應該對相關情況了解甚詳。
“好!”丁顯也沒有避諱在場的唐書記,娓娓道來。
原來,地處西北的隴谷縣也跟大多數地方一樣,農村的年輕勞動力外出務工經商,姑娘出嫁進城,加之孩子們離開農村外出求學,農戶的土地經營規模逐漸向“中農化”的趨勢發展。
中農化是相對小農而言的。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農村勞動力的轉移,推動了土地的流轉。一些農戶通過承包經營,從幾十畝到上百畝不等,成為農村里的“種植大戶”。
齊政聽著有些驚訝,這種“中農化”,其實也是一種規模化的趨勢體現,在東部地區大約還要十多年后才較為普遍。
沒想到在西北地區,現在就已經體現出這種趨勢了,想來也是因為這邊地廣人稀的緣故吧。
但從本質上來說,這還是小農經濟。
因為哪怕種植規模有所擴大,但歸根到底還是以個體家庭為單位,勞動生產率低,積累薄弱,自給自足的特點也很難為工業化提供穩定的原材料。
“這些中農本身能保持一定的收益,但對加入股份合作社之后,還能不能保持同樣甚至更高的收益,抱有很大的疑慮。”丁顯講解道。
嘉谷推行的是土地股份合作社,農戶將土地折成股份入股到合作社,合作社通過與嘉谷合作,統一規劃、規模化經營,到年底扣除經營成本之后,給所有入股的農戶分紅。
嘉谷畢竟沒有茅臺的名聲響亮,說得難聽點,假如嘉谷倒閉了,合作社的收益肯定是得不到保證的。
所以那些中農的擔心也不是沒有道理。
但他們的加入又非常有必要,不然會造成土地分割細碎,連不成片,對農技推廣和產業結構升級有很大的阻礙。
當然,目前,占大多數的農戶還達不到中農的標準,不過他們還有另外的擔憂。
“他們也知道規模化經營能降低單位成本,但這樣一來,機械化作業必然會減少勞動力的投入。然后問題就來了,很多農戶除了會種地之外,幾乎沒啥專業技能,出外打工也掙不到什么錢,大家都感覺一膀子力氣沒處用。”
“即使到年底能有分紅,但總不能一年到頭游手好閑吧,所以這又是一個矛盾。”丁顯總結道。
聽到這,齊政一挑眉,看了一眼唐書記。
唐書記訕訕而笑。
如果說中農的問題責任還在于嘉谷的話,普通農戶的顧慮,就是政府的責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