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底,這是一個就業問題。
唐書記顯然是明白這個道理的。
但是就業問題歸根到底又是經濟發展問題,經濟發展不起來,就業就得不到保證;但如果一直保持目前的小農經濟模式,經濟又永遠發展不起來,這就陷入了一個死循環。
解局的關鍵是要看由誰來付出,誰來犧牲。
齊政陷入了思考。
當前的局面,其實跟扶貧工作有些類似。
而扶貧工作,即使用整個國家的資源和政策支持作為后盾,尚且十分困難。因此嘉谷遇到困難齊政也沒有太大的意外。
關注過扶貧工作的人都知道,扶貧的關鍵在于“因地制宜,產業扶貧”。
這個看似很簡單,但其實是兩個問題:第一是能有穩定的產業,第二是大家有改變現狀的決心。
感性一點來形容的話,就是扶貧不僅是經濟學意義上的擺脫貧困,更是人性意義上的自強自立。不但要讓暫時處于貧困線以下的人能夠有一條走向正常生活水平的道路,同時還要讓他們從內心燃起自強不息的精神之火。
粗暴來說就是,既要有掙錢的路子,同時還要讓他們自發自覺地認為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主動參與到市場經濟中來。
回到眼前,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
穩定的產業是有了——政府政策搭臺,企業投資唱戲,農戶參與合作,種植優質的啤酒大麥,統購包銷。
但農戶們沒有改變現狀的決心,或者說,決心不堅定。
不同于東部沿海,經濟相對發達,發展機會多,人們的知識見解、風險意識亦或是心理承受能力,都要更勝一籌。
而在西北大地,發展機會少,農戶對土地更加執著,因為土地已經是他們最重要的生產資料了。
一般而言,在低風險低收益的情況下,他們愿意放開手腳承擔;但在高風險高回報的情況下,無論是中農還是小農,往往遲疑很多。
一方面是長期貧困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社會保障的力度不夠。
這就有點棘手了。
因為無論是政府,還是嘉谷,都不可能大包大攬。
當然,齊政也明白,之所以面臨這樣的局面,是因為嘉谷想要“大干快上”的緣故。
如果嘉谷不追求一步到位,而是先小規模展開合作,一兩年下來,農戶看到了實實在在的好處,整合也就水到渠成了。
但齊政要想充分發揮靈陣的優勢,就不能這樣慢悠悠地等幾年;清源啤酒也等不起,啤酒的黃金發展期能有多少個幾年啊,不趁著現在格局未定的時機,奠定自己的優勢,未來付出再大的代價,可能也很難占到優勢了。
現在看來,政府、企業、農戶三方之中,能付出的也只有嘉谷了。
齊政有了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