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節水灌溉工程只是讓隴谷縣的農戶們心動的話,嘉谷意欲開發戈壁灘涂用地,搭建勞務和務農互補平臺的消息,徹底讓他們欲罷不能了。
隴谷縣地勢開闊,由于干旱少雨,90%以上的耕地為旱地,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戈壁灘涂用地尚待開發。
十年五旱,災害、生態、貧困交織疊加,且互為因果,是隴谷縣的基本縣情。
嘉谷愿意投資開發外圍的戈壁灘涂,從大的方面來看,是改善脆弱的生態環境,為生態脆弱區披上綠色“底色”,為隴谷縣構筑生態安全屏障;從小的層面看,是為當地老百姓提供了增收渠道。
第一期開發的戈壁灘涂有6萬畝,要整理土地,防風固沙,種植耐旱作物,建設高效節水的灌溉體系,需要的勞動力可不在少數。
而嘉谷定下來的原則是,優先雇傭將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的農戶。
之前大部分農戶擔心的,不就是合作社機械化作業之后不需要這么多的勞動力,土地流轉后,即使有分紅,一旦沒有成為合作社員工的話,就是地也沒了,人也不知道能干什么了。
到外面打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不說有時候工錢都很難拿到;而且家里基本都有老人和小孩需要照顧的,也很難出遠門。
現在好了,嘉谷送崗上門,即使不能在合作社工作,也能進入嘉谷打工,實現就地就近、離土不離鄉就業。
這樣的話,農民們既有自家土地流轉經營的一份分紅,每個月也能領一份工資,變“一份收入”為“兩份或多份收入”,簡直美滋滋。
因此,在雙重利好的助力下,合作社的組建進程迅速推進,在政府的協助下強力推行“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的經營新格局,整合建設“田成方、林成網、渠相連、路相通”高標準農田建設。
通過“土地流轉+企業+專業合作社+農戶”模式,嘉谷在政府的協調下,聯系肅省的農科院引進其培育的“甘啤3號”和“甘啤4號”優質啤酒大麥品種,實施標準化生產。
近30萬畝的優質專用啤酒大麥種植基地,一邊在農科院專家的指導下按照保優、高產的栽培技術統一種植大麥,一邊如火如荼地建設高效節水的噴灌體系。
而為了建設優質原料供應基地,清源啤酒還在隴谷縣配套成立了麥芽加工廠,在產區形成龍頭帶動作用,促進產銷銜接,為清源啤酒廠提供穩定優質的大麥芽原料。
麥芽加工廠同樣優先招收將土地流轉到合作社的農戶。
嘉谷做出了這么大的付出,一力解決了農戶流轉土地的顧慮,隴谷縣政府也不好干看著。
恰逢肅省對啤酒大麥種植產業出臺了扶持政策,對啤酒大麥龍頭企業進行財政貼息貸款等信貸優惠政策。隴谷縣政府親自下場出面,協助銀行完成對嘉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等主體的貸款資格認定、信用評級等工作,爭取到了一筆優惠貸款。
這樣一來,合作社的農用機械設備倒是解決了,雖然這筆貸款對于嘉谷的整體投資規模來說,只能算小打小鬧。但總歸彌補了隴谷縣唐書記的“嘴炮”,對合作社也算一頓“小補”了。
……
另一邊,戈壁荒灘開發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嘉谷要開發的戈壁荒灘用地坐落在隴谷縣西部,荒漠地域開闊,土地面積大,便于統一規劃,連片開發。
但首先要解決的是基建缺失、生態脆弱的現實困境。
大片的戈壁荒灘被閑置不是沒有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