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播幾口袋,秋收幾粒子;出門滿眼彌沙子,走路土淹腳脖子”,這是隴谷縣當地人民對外圍戈壁荒灘真實寫照的形容。
不是沒有人打過開墾的主意,不過新開墾的耕地,乍看起來與周邊老鄉鎮的耕地沒有什么區別。但是澆過兩次水后,要么因為土壤板結不滲水,成為成片的“水池”;要么因為土壤返堿,“燒死”大片的農作物,大麥、小麥種了一茬又一茬,總是不能健康茁壯的生長。
此后再也沒人做這種蠢事了。
所以即使是唐書記,對于齊政意欲開發這片戈壁荒灘,也是覺得不可思議。
他還隱晦地提醒過齊政,如果是為了解決不能在合作社工作的社員的就業問題,很可能是得不償失的。
齊政感謝他的善意,不過還是堅持己見。
也正因為如此,承包價真的是白菜價了。
嘉谷有意將隴谷縣建設為優質啤酒大麥種植基地,最終的目標當然也是將這片荒灘改造成良田,作為嘉谷的自有種植基地——俗話不是說了么,千好萬好都不如自己擁有的好。
但首先要固定流沙、拉土造田、改良鹽堿土質,才能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前提下適度開發農田。
齊政用靈陣勘探過地下水層,嘉谷承包的這一片荒灘地下水較為豐富,拓展農業生產空間大有潛力可挖。
眼下,幾百人在嘉谷聘請來的省林業局治沙技術員的指導下,大面積種植沙柳。
前面用拖拉機開溝,后面將樹苗斜插種植,剛好露出小苗,全部埋死壓實,然后略為澆水。到了秋天就會長出三四枝一米以上的桿莖,成活率一般在90%以上。
沙柳為沙漠植物,也是極少數可以生長在鹽堿地的一種植物。其抗逆性強,較耐旱,喜水濕,抗風沙,固沙保土力強,是我國沙荒地區造林面積最大的樹種之一。
沙柳形如火炬,具有干旱旱不死、牛羊啃不死、刀斧砍不死、沙土埋不死、水澇淹不死的“五不死”特性。
春季來臨時,風沙肆虐,沙丘平移,不管沙柳被埋得多深,只要露一個頭在外面,它就能夠茁壯成長,雖然不怕干旱,但雨水充足它也能夠一樣生長。它不怕牛羊啃,即使把四周的皮都啃光了,只要在里邊有一枝牛羊夠不著,過不了多長時間又恢復了生機。
沙柳的經濟價值也比較高——可做紙板,造紙。它所含的熱量和煤差不多,可發展成每三至六年砍一次的綠色沙煤田。
當然,這不是齊政看重的。
化沙地為田才是最重要的。
沙柳能把沙丘牢牢地固住,而且成片成串的沙柳形成的植物帶,涵養了沙地的水分,削平了沙包,沒有幾年就能形成了一片片綠地。然后,就可以進一步改造成耕地種莊稼了。
一旦搞起來收益逐年增加,而且土地的增值將難以計算。想想,從荒沙變成林地或耕地了,它的增值空間有多大。
不過可能真正要見到效益需要大大幾年,這就是生態建設的特點,投資大,周期長,見效慢,所以一般的農民沒力量也沒耐心搞生態。
其實嘉谷內部對此也是抱有不同意見的。
王昱業就曾問過齊政,東部有太多的耕地可以承包了,將資金投入其中,可以得到的收益遠遠比投入到大西北來得劃算,搞大麥種植基地他可以理解,畢竟具有地理產業優勢,清源啤酒也需要優質原材料,但為何要另行開發戈壁荒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