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的農業,必然朝著兩個主要的方向發展:第一就是農業生產工廠化,第二則是依賴基因技術,使農業脫離氣候以及自身的限制。
想一想,只要有足夠的能量,就能不斷結果的蘋果樹,是不是很科幻?
但這完全是未來農業的發展方向。
齊政知道,未來會進入數字時代,作為整個文明的基石,農業也不例外。
再說得科幻點,就是從碳基文明時代自然周期驅動的農業,將被推向硅基文明的數據驅動的超級農業。
因此,整合后的嘉谷農業實驗室,將重點轉向兩個方向:農業生物技術和農業信息技術。
農業生物技術主要是用新的檢測和圖譜繪制方法發現和獲取作物基因組,培育優良作物品種,位于西北的制種中心將是一個重要據點。
農業信息技術主要是圍繞大數據的使用、分析、服務,遍布在整個農業生態鏈條里。
在資本市場上,農業一直不是一個好的行業,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商業化農業生產十分復雜,涉及生物學、氣象和人類活動。
農民在耕種過程中需要做出許多決定:哪塊地要先種,種什么作物?選哪種型號的種子、化肥、農藥?施肥、灌溉的頻率如何把握?
諸多決定林林總總有四五十項之多,但是人不是機器,很容易出錯,一旦犯錯,可能一年浪費了。
而通過衛星拍照、傳感器監測等手段為農民提供更詳細的農業數據,從而產生分析、見解和更好的決定,再通過精準農業技術進行部署……
老實講,這樣的手段,是靈陣無法做得到的。
這也是齊政為什么一定要攀真正科技樹的原因。
齊政在集團中提出,實驗室每年的研發經費,要占到集團收入的8%以上。
這在傳統行業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往往只有那些科技類巨頭,才會進行如此高強度的研發投入。
嘉谷眾人雖然吃驚于齊政的決心,但齊政才是集團的所有者,賺多少錢理論上都可以說是他的,他能舍得從口袋了掏出高強度投入,沒有人會不識趣地反對。
被巨大餡餅砸中的陳建章樂不可支,一向穩重的他,都敢對齊政立下軍令狀了:“只要保持這樣的研發投入強度,實驗室有信心推動一場超級農業革命的發生!”
齊政相信他能做到。
只要實驗室建立完善的農業生物技術和信息技術研發體系,即使沒有靈陣,嘉谷的基本盤也是穩了;如果再輔以靈陣提升上限,推動一場農業革命不是夢話。
……
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嘉谷的食品飲料體系。
甚至于更加適用。
因為農業好歹有靈陣托底,但在食品飲料上,靈陣很難起到直接作用。
無論是啤酒還是牛奶,齊政最多是通過靈陣改善原材料,在具體工藝上就無能為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