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不得不說,而在國內,像齊政這樣要在食品飲料領域加強研發,絕對是“異端”。
雖然國內的食品工業將是國內外主營業務收入唯一超過10萬億元的產業,但行業內通常都是“重營銷、輕研發”。
毫不客氣地說,比起可憐的研發費用,食品企業在營銷上慷慨得多,甚至于一個明星的代言費都要高于研發投入。
其實,食品工業研發占比低于高科技產業是正常的,畢竟食品工業在技術含量上,對比其他高科技產業并無太高門檻。
就拿可口可樂為例。
很多人都聽說過關于可口可樂的一些傳說:據說可口可樂的配方超級值錢、超級絕密,其原始配方被保存在亞特蘭大一家銀行的保險箱里,保險箱的鑰匙由公司的3名高級職員保管,這三人身份絕對保密,并且不能同時乘坐一架飛機,以免發生事故全軍覆沒。另外,可口可樂的生產方法也比較獨特,公司提供濃縮糖漿和把糖漿配成可樂的技術,合作工廠只負責把糖漿配成可樂,完全接觸不到核心配方……
事實證明,可口可樂公司把秘方搞得神乎其神的,不過是一種營銷噱頭,讓人們感覺物有所值罷了。
從化學角度來講,無論是可口可樂,還是肯德基,他們的配方早就不是能夠阻擋競爭者進入的壁壘了。
通過紅外光譜、紫外光譜、熱重分析等等一大堆檢測,很容易就能得到產品的成分組成,再通過逆向推導就能知道原材料的種類。
這樣做出來的可樂,口感雖然不會跟可口可樂一模一樣,但是達到95%的相似度是沒問題的,消費者也根本喝不出來。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持續經營多年的品牌形象,龐大的生產規模,可怕的銷售體系,才是可口可樂真正的競爭力。
但這不是說在食品行業,研發就毫無意義。
恰恰相反,隨著食品消費市場從過去的“單一化”轉入“品類多元化”,要實現多元化應對市場競爭,研發方面就必須要有一定的投入。
目前國內的食品行業,靠廣告營銷建立起來的品牌是否經得起檢驗,十分值得懷疑;過于輕視研發,對企業未來可持續發展必然會產生制約。
看看作為國際食品巨頭的雀巢就知道了,研發一直是它的強項。
雀巢擁有世界上龐大的私營食品和營養研究機構,在全球擁有30個左右研發中心以及5000名研發人員——別說食品行業,國內多少所謂的高科技企業,都沒有這樣的研發團隊規模。
齊政知道,未來十多年,食品和飲料領域更加是瞬息萬變,只有憑借有意義的創新產品,才能真正吸引消費者。
目前無論是清源啤酒還是嘉谷乳業,都是剛起步,正是擴張市場的關鍵期,根本沒有精力投入研發,因此還是由總部建立食品研發實驗室,既負責奶品、啤酒等品類的產品創新,也支持食品飲料包裝的研發,同時還有質量工程、食品安全技術研究……
而在陳建章的建議下,兩個實驗室都與國內的大學和研發機構展開緊密合作。
研發就是吞金獸,齊政簽支票都簽得心痛不已。
但看著慢慢成形的兩大實驗室,還是很欣慰的。
以技術研發奠基,雖然投入大了點,也慢了點,但這才是健康的可持續的發展方式。
開掛一時爽,一直開也是蠻累的。
這絕不是為了偷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