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國內大豆采購團加碼大豆采購的消息,姜平都忍不住苦笑了:“這是搶著當冤大頭啊!”
齊政和蘇放也是心有戚戚。
其實,嘉谷不是沒有想辦法接觸過國內大豆采購團的一些企業代表,包括李光富在內,為他們提供了對沖基金內部的數據分析和大豆產量預測以作參考。
但很顯然,他們根本沒有當作一回事。
“我們盡力了。其實這并不意外,一邊是美國農業部的權威數據,另一邊是不知從哪里冒出來的小基金的分析,就算是同胞,也肯定會選擇相信前者,不是嗎?”蘇放攤手無奈道。
道理是這個道理,不過齊政對美國農業部所謂的“權威”數據很是嗤之以鼻。
“但事實是,CBOT大豆期貨價格以及以它為定價參考值的大豆國際貿易市場的現貨價格,漲跌變化總會出現某些非常有意思的規律性。”
“美國大豆收獲季節到來之前,市場上就會有‘利多’消息,從而美國大豆買了個好價錢;而美國大豆銷售季節過后,南美大豆進入銷售旺季,市場上又往往會出現‘利空’消息,價格走低,導致南美大豆銷售遭受影響。”
“偏偏在國際大豆市場上,各方最依賴的參考消息是美國農業部發布的包括大豆產區、產量和各方需求等數據。要說美國農業部在其中清清白白,不管你們信不信,反正我是不信的。”齊政不無諷刺地說道。
相對于齊政的偏激,蘇放反而顯得比較理性,“在過去的幾十年中,美國農業部定期對外公布的信息,一直是美國國內交易所和世界各國主要進口商重要的參考依據,其權威性是全球公認的,而真實是權威的首要因素。我反而覺得,顯然美國農業部不可能拿其權威性作代價,換取眼前利益。”
他進一步舉例說明,其實這些數據并非美國農業部自己預測的,而是邀請外來人士完成的,這些人都屬于專家,而非官員。
而且這些人自身和預測的結果之間,不能有任何經濟利益或者是商業利益上的聯系。預測所用手段很多,也很科學,如利用衛星遙測手段和人工統計等,對大豆的產區、分區、產量和收獲量等進行統計。在預測報告正式確定之前,他們處于封閉環境中,不能和外部的任何人進行交流。
“如此多規定,目的就是保證預測過程的公正、客觀和透明。”蘇放也是深入研究過的。
齊政搖頭說道:“恰恰相反,我覺得,只要是人,都容易受到影響。雖然美國農業部一副公正客觀的模樣,但那些所謂的外來專家,其實更容易受到控制了大豆產業鏈的美國跨國資本的影響,不動聲色就操縱了大豆價格。”
“要不然,南美種大豆、美國賣大豆、中國買大豆,但何以只有美國才是最大的甚至是唯一的贏家?只不過大多數時候,美國都將‘牌坊’擦得閃亮奪目,迷惑世人而已。”
說得粗俗一點,美國最成功的地方在于,既當了婊|子,也成功立了牌坊。
齊政也不是一味的偏激,擺事實講道理,將蘇放反駁得啞口無言。
姜平則保持一貫的清醒:“可是,從國際市場競爭角度看,美國農業部的這種做法其實無可指責。因為作為政府,利用市場游戲規則保護本國利益,難道不是天經地義嗎?”
這下子輪到齊政啞口無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