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年的最后一個月,注定不平凡。
月初,中方大豆采購團隊就抵達芝加哥,與美方進行大豆采購談判。
芝加哥的冬天,用當地氣象預報員的話來說是“血淋淋的冷”。不過對于談判的雙方來說,這算不了什么。焦灼的談判使得雙方都是內心燥熱,而在這輪交鋒中,各方都投以關注。
美國豆農希望能簽下一份采購大單;中國大豆加工商希望能以較優惠的價格進口大豆;國內豆農則不希望進口太多大豆以擠壓國內市場;其他生產國豆農也不希望美國得到太大的采購合同而占領中國市場……
而嘉谷也在關注著這一輪談判。
雖然嘉谷在國內暫時沒有直接涉及大豆行業,但旗下在美國的對沖基金參與了大豆期貨交易。
期貨交易就是對期貨合約的買賣。
期貨合約就是由交易所統一制定的,規定了在未來某一特定時間和地點交割一定數量和質量的實物商品或者金融產品的標準化合約。
簡單來說,期貨就是買賣一種預期,買賣未來的漲跌。
期貨交易最基本的操作就是“做多”和“做空”。
“刺客”對沖基金此番就是選擇“做多”大豆期貨,即預期大豆價格上漲,買入大豆期貨合約,上漲后即可賣出平倉獲利。
當然,期貨交易實際操作起來會很復雜,涉及到上限套利、下限套利、垂直套利等多種交易策略,非專業者不能玩出花來。
芝加哥期貨交易所就是以上市大豆、小麥、玉米等農產品期貨品種為主,這些期貨品種是當前國際上最權威的期貨品種,其揭示的農產品價格也是最權威的期貨價格。
因此中美大豆交易談判在此進行。
而齊政和“刺客”對沖基金的團隊,選擇在紐約的基金總部密切關注談判進程。
齊政早于中方大豆采購團隊半個月前往美國,在跟田雨唯膩歪著過完生日后,女友要跟隨她的導師前往歐洲參與一個設計項目,齊政則是跟同樣位于紐約的姜平和蘇放匯合。
姜平管理的“刺客”對沖基金在初期損失了近千萬美元,但隨后很快就調整過來,在伊拉克戰爭爆發期間通過對原油期貨進行套利交易,不但彌補了初期虧損,還賺取了近兩千萬美元。
下半年,基金將注意力放在大豆期貨市場上。結合齊政的趨勢分析,在美國農業部公布大豆產量預測之前,“做多”大豆期貨,以500美分/蒲式耳的均價合計買入CBOT大豆期貨合約8000手(合約單位為每手5000蒲式耳)。
而在美國農業部調低美豆產量預測后,大豆價格從8月份的500美分/蒲式耳一路猛漲到了12月的700多美分/蒲式耳,對沖基金大幅盈利。
不過雖然對沖基金獲利不淺,但齊政和姜平等人并不見得有多開心。
很簡單,把計量單位換算過來,并按照匯率計算,相當于從1900元人民幣/噸漲到了2661元人民幣/噸,按照國內要采購的大豆數量250萬噸,這要多花多少錢啊!小學生都能算出來。
對沖基金固然賺錢了,但8000手合約合約折合起來也不過百萬噸出頭,怎么算國內都是吃虧的。
而這還不是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