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只是想起了曾經益海集團與國糧之間的合作,是不是也從這樣的模式開始的呢?
當初豐益國際就是通過與國糧合資成立公司,開啟了正式進軍國內糧油市場的大幕。
剛開始還是雙方和和美美,但是“金龍魚”品牌的出現,使這一狀況發生了根本改變。
彼時的“金龍魚”通過“企業采購以發放節日福利”措施大規模流向國內消費者的餐桌,并逐漸暢銷全國。
但在火爆的產品面前,兩者卻因股權糾紛開始陷入分歧。
由于益海事先在股權結構上的精心設計,以及在“金龍魚”商標歸屬權上的安排,使得國糧集團在雙方的合作中處于劣勢:國糧在合資公司中是名符其實的第一大股東,但卻沒有控制權。
從國糧集團的角度看,這次合作是相當失敗,最后不得不以出售合資公司的股份告終。
但從益海集團的角度看,在股權結構及品牌所有權上預埋伏筆,等在國內市場站穩腳跟后,迫使國糧“割肉”金龍魚,無疑是相當精妙的操作。
令人扼腕的是,從合作到分手,國糧事實上充當了日后自己最大競爭對手進入國內市場的“引路人”。
你看,即使是國企,還不是說坑就坑了。從這次合作中就知道,這些外資集團沒有一個是好相與的。
雖然康文杰的合作方案貌似很公平,但真正合作起來,可以做手腳的地方還真不少。
最關鍵的是,齊政可沒忽略益海集團的兩大控股方。
ADM、豐益控股之所以能作為合作伙伴,很大程度是因為這二者在原料供應上都有各自的優勢。
ADM是全球最大的大豆生產及貿易商之一;豐益控股背靠東南亞的棕櫚油生產基地,很大程度上掌控了棕櫚油的種植、壓榨和銷售環節,是全球最主要的棕櫚油供應商。
和他們相比,嘉谷在原料供應上沒有任何優勢。單從這一點來看,即使合作,嘉谷被踢出場的可能性也無限大。
實力不對等的合作,注定不會有好結果!
嘉谷又不是沒有資本,自己玩不香嗎?為什么要自尋煩惱,跟這些大鱷糾纏呢?
想到這,齊政回過神來,看向康文杰。
“康總,只能說一句抱歉了。嘉谷本身有自己的戰略規劃,合資經營不符合我們的意愿,所以只能拒絕您的好意了。”齊政拒絕得相當干脆。
康文杰聽到這話似乎一點都不意外,他看著齊政堅定的眼神,也沒有再做什么勸說之類的,沒有必要。
“那真的是很遺憾了,我一直都期待能與嘉谷這么優秀的企業進行合作呢……”他淡淡地說道,還真看不出有任何期待之感。
齊政回以一笑。
“那么,看來在壓榨廠的并購大戰中,我們只能短兵相接了。”康文杰在離開前,輕輕地留下一句話。
齊政挑眉,毫不示弱:“是啊,那就各顯其能嘍。”
康文杰笑了,轉身離開。
在走出門外后,他才微皺眉頭。
不知怎么的,回想起齊政堅定地眼神,他有種預感:嘉谷極有可能是益海集團日后最大的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