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資本能在世界范圍內攻城略地,其他的不好說,但他們的公關能力絕對是一流的。
尤其以國際四大糧商來說,他們的業務范圍是全球性的,面臨的公關難度也是全球性的。
南美罷耕的農民需要安撫;非洲極品的政權需要收買;歐盟嚴控的農產品進口配額需要游說……
天下烏鴉一般黑。無論在哪個國家,經商終究是不能脫開政府的,后者畢竟掌握著社會資源的分配權,在能夠決定企業命運的同時,其實也愿意聽取企業的意見。
只是,企業在提出意見的時候,需要使用“巧妙”的方式與“合理”的渠道:該滿足胃口的就滿足其胃口,該游說的就出動游說團,該跪下的就跪下——島國人在這方面就非常強,只要你能給大訂單,跪下哀求一點問題都沒有。
而在國內,面對著嘉谷等實力派拒不合作的局面,外資集團首先做的,不是強勢打壓,而是先謀求扭轉公眾印象。
在國內聲討浪潮中,美方派出了由代表美國大豆利益的相關機構及其總裁、會長等重量級的人物組成的代表團,前來中國“拜會”。
美方代表團到達中國后,主動約見了國內的幾大主流媒體。他們準備了詳細的有關美國大豆的生產、質量及貿易的資料,表示“美國大豆農戶承諾通過提供高品質和有價格競爭力的美國大豆來保證中國用戶獲得成功。”
咋一看,最初的媒體見面會似乎更像是美國推銷其大豆的“推介會”。
但對于國內媒體而言,顯然不滿足于被動的接受對方“推介”。
更何況,對于探尋中美大豆貿易摩擦背后的真實原因、解開中方為何高價購買美國大豆、美國農業部到底有無人為“操縱嫌疑”等迷霧,這是一個難得的不容錯過的機會。
“近兩年來,中方一直是中美大豆貿易中的受害者,很多人說我們甚至是美方人為因素導致的受害者。美方了解我們因此而產生的情緒嗎?”媒體見面會上,國內記者就不留情面地質疑問道。
對方并未感覺意外。
美豆協會會長伯尼回答說:“去年在我對中國的某次訪問中,曾就此話題與貴國土畜進出口商會進行過交流。當時我詳細向對方介紹了大豆的價格形成機制以及風險管理對沖方式,并談到如何讓用戶了解市場,教會用戶如何使用市場。無論是什么樣的情緒或什么樣的感覺,主要原因還是宣傳、教育的問題。”
他所說的宣傳和教育,就是國人經常講的投資者教育。
具體來說,就是告訴國內用戶如何參與大豆國際貿易,但是掌握與否,那就要看你們的能力了。
而很顯然,以結果來看,中方并沒有掌握相關市場運作規則。
他進一步回應說,去年的高價格是一個典型的市場供求案例,上漲是因為中方需求增加,后來下跌是因為供給方面發生了驟變:與原來預測不同的是,美國大豆迎來了一個難得的大豐收,直接導致了國際大豆價格的狂跌,正是這一跌最終造成了中方大豆危機的爆發。